6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外论点击

2017-04-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日经新闻》2017年4月12日社论

连接日、欧、英三方的经济外交路在何方

欧盟和英国正在就英国脱欧进行交涉,交涉结果也将对日本企业在欧洲的业务产生重大影响。不仅欧盟和英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会受到影响,包含日本在内的地域经济合作将如何推进也成了棘手难题。日本对英国的直接投资总额,是除欧洲之外继美国之后最高的。政府有必要积极行动起来,帮助日本企业规避英国脱欧所带来的风险。

日欧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 谈判已接近尾声。但英国表示将会从与欧盟的关税同盟中脱离出来。有评论认为,如此一来,日本企业在欧洲的供给网络将会被迫大幅度更改。因为目前日资的汽车厂商都是从欧洲大陆把零部件运回英国,在英国的工厂组装完毕后运回到欧洲大陆的。目前的难题在于原产地认定规则,也就是如何认定产品的产地是欧盟还是英国。如果欧盟和英国对这方面要求严格,认定日资企业生产的汽车非英国产的话,那么向欧盟出口的时候就有可能产生关税。

在如此大背景下,日本经团联向欧盟和英国提交了意见书,希望对方能缔结一个等同关税同盟的关税协定,这样便可解决原产地规则的难题。以英国为大本营向欧洲发展事业的日本企业很多。日本经团联提出这样意见,也是顾及日本企业在英国和欧洲行商的便利性。日本政府应力争让日、英、欧三方在原产地规则上达成一致意见。另外,还应促成英国迅速与土耳其、墨西哥等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因为这些地区也是日本企业的生产大本营。(庆奇昊 编译)

《悉尼先驱晨报》4月15日文章

数字并不神奇

人类是思考型动物,但要让我们在日常中对每件事都做出决定,那是不现实的,比如思考是否喝口咖啡。这迫使我们使用一些思考捷径。通常,这是件好事,捷径能在节省脑燃料的同时,给予我们正确的答案。然而,捷径并不总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正确。

心理学家曾研究过具有误导性的一些思考捷径。比如一个有问题的捷径是“盒子标签”,这是一种将不同的人和事物贴好标签后归类在不同盒子中的思考方式。在民意调研时,这就是的一种错误认识:如果选民支持某个党派,选民就不去思考政党提出的政策是否正确。

另一种思考捷径是“神奇的数字”。这些数字由行业专家提出,建立在各类假设之上。我们通过观测指标变化来了解事情的进展。但我们若过于依赖指标,将它替代了对现实的认真思考。我们为这些数字赋予了神奇的力量,而忘记了它本身的假设性。不关注这些假设条件,数字就会有误导性。最出名的“神奇数字”是国内生产总值,这是在二战后由经济学家所发展来帮助他们管理宏观经济的数字,一直被广泛地用作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但国内生产总值并不是为衡量整体进展设计的。在商业上,也存在这样所谓的“神奇数字”,如KPI(关键绩效指标)。

美国经济历史学家巴瑞·易臣格瑞曾指出,引爆全球金融危机的一大原因是华尔街过于依赖所谓的“风险价值”指标。风险价值根据正常的市场条件来评估投资可能的损失。如果风险价值指数在一个范围值内,银行家就会感到放心。问题是,风险价值本身就有局限性,它是建立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上。银行家在关注风险价值的同时,忘了市场已不正常了。

(作者系《悉尼先驱晨报》经济版编辑罗斯·吉廷斯 贺艳燕 编译)

《卫报》4月12日文章

成长经济学的突破口

领导人最倾向提供的是更多的经济增长,似乎经济增长会让所有不好的东西消失。无论经济增长会造成多么恶劣的生态破坏,也无论它对缓解结构性失业和不平等的作用多么微小。我们不希望继续恶化我们的困境。我们不能用引发危机的模式去解决危机。

牛津大学环境变迁研究所的凯特·雷沃斯在其《甜甜圈经济学:21世纪经济学家的7个思考方式》一书中,提醒我们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福祉。

雷沃斯指出,20世纪经济学的主导模式是“理性经济人”,为了满足“理性经济人”,“无休的增长”成为目标。然而,经济活动的目标应该是在符合客观规律的范围内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意味着要改变我们对经济学是什么及如何工作的认知。

雷沃斯将经济置于地球系统中,这种认识带来了一种突破,即甜甜圈经济学,它由两个环所组成,里面的环代表了好的生活所必需的资源:食物、净水、房屋、卫生、能源、教育、健康、民主。在这个环里的人处于一种生存权利被剥夺的状态。甜甜圈的外圈由地球的环境限制所构成,超出这个圈,我们就会遭受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水污染、生物种群灭绝等危险。在这两个圈之间,生态和社会都处于安全状态。经济学的目的应该是帮助我们进入并留在这个空间。

帮助我们生活在甜甜圈的经济学,应减少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由自然赋予的财富应该被广泛分配。现金、市场、税收和公共投资应该被用来保护和重生资源,而不是挥霍资源。国有银行应投资能支持我们生存在甜甜圈的工程,比如零碳公共交通和社区能源计划等等。甜甜圈经济学将指向真正的繁荣,而不是有损于未来的短期繁荣。

(作者系英国《卫报》专栏作家乔治· 蒙博 贺艳燕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