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5月20日

查看其他日期

不论愿不愿意,
这都是将要面对的现实

2017-05-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智能革命》
  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革
  李彦宏 等著
  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4月出版

——评《智能革命: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革》

⊙邓思渊

比尔·盖茨有句名言:人们总是高估两年后的发展,而低估十年后的发展。对人工智能的远期发展,就有两个极端派:一个极端乐观,另一个极端悲观。前者的代表就是近期在国内科技行业大火的雷·库兹维尔和他那本未来学著作《奇点临近》;悲观派大家或许更熟悉些,比方说《终结者》系列电影里的毁灭了人类文明的“天网”,就是悲观派所描绘的觉醒后的邪恶人工智能。

实际上,这两派并没有多少区别,我们都可把他们称之为“奇点派”。奇点主义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未来学家雷·库兹维尔和数学家兼科幻作家弗诺·文奇是奇点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理论基础是:由于人类科技的发展,技术迭代呈加速度的指数增长。雷·库兹维尔将其称之为“加速回报定律”,这一类规律最著名的是半导体行业的“摩尔定律”:技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发展速度就变成了无限大。在数学上,进入这种无限大的情况就被称之为奇点。而人类科技进步会在21世纪上半叶就进入奇点时代。具体时间点,就是第一个强人工智能的诞生。

人工智能学界将人工智能分为三个级别:弱人工智能(weak AI),现在所开发出的AI都是弱AI,只能解决一个特定问题,比方说给开车规划路径,或语音识别;强人工智能(strong AI),能自我学习,总结经验,解决通用问题。一般认为,强人工智能的对标就是人类智能,能像人类一样观察、学习、总结、解决问题。至于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则能远远超越人类智能,到达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境界,甚至成为神灵。

奇点主义者认为,强人工智能能飞快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将自身的智能和计算能力扩增,在很短的时间(可能以小时计)就成长为超人工智能。之后的事件则完全无法预测:超级AI拥有远远超过我们的智能,人类和祂的区别,跟蚂蚁和人类的区别差不多;相比之下爱因斯坦也不过是蚂蚁里比较机灵的一个个体。它怎样对待人类,人类怎么可能推测?极端乐观主义者认为,如果我们设定合适的初始条件,它会对人类抱着善意,轻易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所有问题;而极端悲观主义者认为,祂想要毁灭人类,无非就是轻轻地抬一抬手指。祂甚至可能并不抱有恶意,人类对一只被碾死的蚂蚁又抱有什么恶意了?对这种情况,刘慈欣在《三体》里有一句精到的评论:“毁灭你,又与你何干?”

这样看来,无论极端乐观派还是极端悲观派,他们对奇点到来的看法是相同的。然而这里就出现了逻辑上的跳跃:奇点真的会到来吗?

奇点理论的几个基本假设实际上都很难成立。

首先,是技术的指数进步(“加速回报定律”):除了半导体行业等几个少数特殊的行业,其他都很难说指数进步是成立的。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指数进步到处都适用,那么我们现在开的汽车应能直接上月球了。可事实是就连在半导体行业,摩尔定律也快要失效(工艺受到物理定律的约束)。我们获得的计算能力的确越来越大,但我们所处理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上世纪60年代人工智能刚出现时,计算机科学家认为计算机视觉这个问题是几个博士硕士一个暑假的工作,然而,到现在我们都不敢说已能彻底解决计算机视觉问题。

其次,是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的跃迁。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认为,就算我们开发出了强人工智能,它就能自发扩张自己的计算能力直到智力爆炸。或许可以借用经济学中的术语,称之为“惊险的一跃”。即便理论、硬件和结构上强人工智能已然齐备,可能仍然要时间和周边条件支撑,才能获得与人类相当的智力水平;更别提远远超越人类的智力水平了。

再者,是超人工智能是否能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不妨举个具体例子:可以认为,基础物理理论进步会带来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假如有个超级智能,会非常轻松的推动基础物理学的理论进步吗?或者进一步做一点形而上学的思考:基础物理理论有没有进步的可能性?这是我们所搞不清楚的。

综上所述,奇点主义并未受到严肃的人工智能科学家的支持。那么,如果奇点没有来,人工智能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

在上世纪中期之前,印刷工人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上世纪60年代,纽约印刷排字工人发动了一次很大的罢工,要求提高工资和待遇。纽约是美国媒体业的首都,印刷排字工人的这次罢工造成了很大影响,最终的结果是他们成功了。但是,仅仅过了十年,他们的成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印刷排字工人群体消失了——计算机照排技术取代了排字工人。

熊彼得将这个过程称之为“创造性破坏”。技术进步毁灭了一个又一个领域,然后用新的领域取而代之。还有一个现成的事例就是财会行业。上世纪80年代,一个10、20人的小企业,需要一个会计、两个出纳才能运转;现如今,一个200、300人的企业所需要的财会人数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绝大部分工作都已固化进软件的结构中。在计算机出现前,绝大部分办公室女性的工作实际上是打字和处理邮件。如今,这些工作也消失了。

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只会比这些更大。有很多行业已可以确定在未来会被人工智能所代替,诸如翻译、基本医学诊断、影像、病理、财会,当然,还有驾驶等等。这对我们的影响是一把两边都锋利无比的双刃剑。我们会迎来一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失去工作的时代,然而在此同时,我们能享受到的服务也将会提高到史无前例的水平。正因为自动驾驶的水平要高于马路上几乎所有司机,所以自动驾驶才会普及;司机固然会失业,但我们也会迎来一个没有人类失误的交通时代。医疗行业同理。或许软件诊断MRI图像水平不如北京协和医院一个有20年经验的顶级大夫,但你本来就不太可能看到这样的大夫——无论如何一定强过你家旁边那个诊所的大夫。

当然,在个人功利史无前例的增长的时代,我们面对的问题,还不仅仅是失去工作或收入。这样的社会也将是个人自由同时处于极大和极小的社会。

各位今天登陆淘宝或京东这样的购物网站,都会看到有这样一个栏目:猜你喜欢。这是人工智能根据大数据计算出来的。它统计了几千万人的数据,最后总结出,根据你过去的购买记录,你可能会同样买这些东西。有个很著名的故事:一位父亲收到了购物网站的推销邮件,内有向他推荐婴儿用品。他为此十分迷惑:家里只有一个在上高中的女儿,为什么会给他推荐这些?后来他发现,原来他的女儿怀孕了。这是购物网站根据各种迹象总结推断出来的结果:人工智能比他这个父亲更早知道他女儿的动态!

若将这个故事扩展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那就是在人工智能加持之下我们的未来生活了——很可能,软件更了解我们自己。那时我们的记忆、行动、想法、喜好,全都外部化了,从衣食住行到工作感情,我们依赖人工智能提供一切指导,那时将是个人自由最大也是最小的时代。比方说可以给人工智能助手设定一个目标:想要减掉10公斤体重。人工智能助手就可为此设定一系列手段:自动设定每天的热量目标,订购健康食品;自动联系健身房,预约健身教练;督促我们逐步实现这个目标。不论愿不愿意,这很可能是我们在十年、二十年后所要面对的现实。

可以认为,人类的进步是由两种技术元素所驱动:发现并运用更多能量;获取更多信息,更高效运用这些能量。目前的经济危机核心元素可视为二十世纪一系列基础理论突破带来的技术增长潜力已被耗尽的结果。在可控核聚变仍遥遥无期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依赖化石能源,始终无法获得较大(数量级意义)的能量增长;那就只能在信息技术上下工夫,开发出更高效的信息技术,在能量增长停滞时提高效率,增长人类的效用。人工智能就是这个努力的最新一部分。人工智能产业提供了避免了世界走向深渊的可能性。政治和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作“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一旦所有人都相信这件事是真的,那就会变成真的。人工智能技术也是如此,并没有本质上的科学困难。

也正是在这个领域,我国自工业革命以来第一次与全世界顶尖头脑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第一次有望引领下一个时代的科技革命。因此,无论为全人类的命运考虑,还是为国家和民族腾飞着想,我们都应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投身到这个时代最前沿的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