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专栏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5月22日

查看其他日期

英国能为脱欧
支付多大的代价

2017-05-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李俊辰

——脱欧后的伦敦金融城走向(九)

英国和欧盟的脱欧谈判,尚未开局就已硝烟弥漫。最令人咋舌的统计是可能会让英国损失23.2万个金融岗位。英国许多政治家则反驳说,这夸大了脱欧的经济威胁。伦敦金融城的官方态度是,伦敦将继续维系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

就在特雷莎·梅首相向欧盟递交《脱欧信函》,脱欧程序正式启动之时,有关英国大量金融岗位将迁出的言论大声鼓噪起来,颇有再给唐宁街施压之意。英格兰银行已致信多家大型金融机构,提醒他们在7月14日前定出计划,做好多种可能的应对准备,包括硬脱欧。据说,摩根大通、汇丰、高盛、花旗和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等都已准备了数套对策。根据数家大型跨国银行的计划,今后2年,将会有近万个银行业岗位迁出伦敦。在公投前,伦敦金融界支持留欧,并警告脱欧将引发行业岗位大量流失。而触发里斯本条约第50条正式启动脱欧程序后,谈判时间只有短短2年,这对银行和其他金融公司适应脱欧的英国并完成令人满意的重组工作来说,显然太仓促。

在“金融离英计划”中,汇丰银行预计有约千名交易室和投行职位员工迁至巴黎。摩根大通计划将近千个工作岗位从伦敦迁至都柏林、法兰克福和卢森堡,不过摩根大通还将在伦敦建立新的总部。德意志银行将把4000个岗位从伦敦迁至法兰克福和欧洲其他国家。这意味着该行在英国的一半人员都要撤离。借英国脱欧之机,柏林一直在致力提升本国金融力度。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此前专门邀请了约50名外国银行代表到法兰克福举行会谈,重点讨论英国“脱欧”后金融机构如何调整战略布局。

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不久前在一次会议上挤对起英国。他开玩笑地说,他本来还在犹豫到底是说英语还是说法语,现在他决定用法语来表达他的想法,因为可以确定的是,在欧洲英语将逐渐失去重要性。容克直言,英国选择“脱欧”是个悲剧,但这是英国选择了抛弃欧盟,而非欧盟抛弃了英国,这个区别将在今后几年被世人慢慢感知。而欧盟与英国谈判脱欧的首席代表巴尼耶则表示,自己是法国人,但要用英语发言。因为他希望他说的话,能让英国人听明白。世人从容克和巴尼耶的讲话中琢磨的信息是,英国和欧盟的脱欧谈判,尚未开局就已硝烟弥漫。用特雷莎·梅的话来说,欧盟领导人不希望英国“脱欧”谈判成功,他们还企图用这些言论影响即将到来的英国大选。

据统计,在13家已出台应对“脱欧”政策的跨国银行中,有6家有意在法兰克福开设新办公场所或将分支机构迁至该地。另有3家银行将在都柏林拓展业务。毫无悬念,法兰克福和都柏林等地会受益于伦敦金融城人才外流。作为曾经的金融中心,与英国在语言、地理位置等多方面更贴近的阿姆斯特丹也将成为金融企业的热门选择。

许多较小型的跨国银行,如瑞士信贷银行和美国银行等暂未出台迁出岗位计划。这些小型跨国银行的最终决定还要以英国政府与欧盟达成的脱欧协议来确定他们的方案。至于是迁出英国的银行业岗位增加还是增加在英国的银行业岗位,都还是未知数。专业机构发布的预测数字是,英国金融业岗位流失最多可能达2.5万个。

不过,无论如何,这些估计数占伦敦金融城全部岗位的比例较小,约在2%左右。只是,如果迁出者是高收入群体,则会给英国税收带来不小的冲击。

高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芬在接受采访时警告说,“脱欧”后,伦敦作为金融中心可能会面对经济增长的“停滞”。高盛表示,在马德里、米兰、巴黎和其他欧盟的城市,集团需要更多人手。

脱欧对英国金融领域的影响,最令人咋舌的统计是可能会让英国损失23.2万个工作岗位。英国许多政治家则反驳说,这些银行家完全夸大了脱欧的经济威胁。伦敦金融城的官方态度是,启动“脱欧”程序后,英国金融业的前景展望比先前有所改善。伦敦继续将维系全球金融中心地位。

马克龙当选法国新总统,欧盟解体警报消除,欧盟领导人总算松了一口气。马克龙的观点是英国与欧盟都有着各自的利益盘算,脱欧谈判每一步都十分艰难。作为亲欧派,马克龙会尽己所能使欧盟各国变得更团结。但欧洲出现政治风暴的可能性在增大。欧盟何去何从,前景依然莫测。

这边厢,政客们在摩拳擦掌,那边厢,超级富豪们则以淡定的心态大把赚钱,从英国脱欧的金融环境中“狠捞”了一把。据统计数据,英国2016年新增了14位亿万富翁,亿万富翁总数达创纪录的134人。而15年前仅为21人。伦敦是全球亿万富翁最多的城市,有86位,纽约排第二:82位。

意味深长的是,英国排名前三位的富豪都是移民。最富裕的家庭是一对80岁上下的印度裔兄弟,两人拥有欣杜贾集团并在全球雇佣了7万多名员工,投资领域涉及油气、地产、媒体和银行等,净资产约210亿美元。排第二位的是乌克兰出生的美国裔商人布拉瓦特尼克,净资产约合207亿美元。英国本土最年轻的亿万富翁是26岁的威斯敏斯特公爵休·格罗夫纳,拥有123亿美元资产。这些超级富豪大多是私募基金巨头和对冲基金经理。

(作者系投资专家,大本钟奖创始人之一,主持海外文物回流项目,著有《伦敦金融城》和《日不落帝国金融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