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5月27日

查看其他日期

现代世界娱乐业一大神话的前生今世

2017-05-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杰 夫
  《漫威宇宙》
  (美)肖恩·豪 著
  苏 健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年2月出版

——读《漫威宇宙》

⊙杰 夫

当漫威影业出品的最新一部电影《金刚狼:殊死一战》(又译为《罗根》)落幕,那些观众尤其欣然被归为“漫威迷”的拥趸们,许多看得落泪。看超级英雄电影,结果却大哭一场,很意外却又合情理——这既归功于故事打动人心,又得益于对“X战警”系列的情感代入。“纵使年华老去,但是精神不死”,又或者“都说你英雄迟暮,我却说你终偿所愿”,影迷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留下观后感,而这部科幻动作电影(其实是“爆米花”作品)在国内一个向来严苛、高标准的电影社区平台“豆瓣”上被罕见地打出了8.4的高分(满分为10分)。

如今国内有大批漫威粉丝(包括我),追根溯源,这个群体的形成时间不长。他们大都由2008年4月上映的《钢铁侠》系列电影孵化而来。期间,陆续上映了像《钢铁侠》第二部第三部、《无敌浩克》(《绿巨人》)、《雷神》系列两部、《复仇者联盟》两部、《美国队长》系列三部、《银河护卫队》、《蚁人》、《奇异博士》等电影,这还不包括美剧《神盾局特工》、《特工卡特》、《杰斯卡·琼斯》、《卢克·凯奇》、《夜魔侠》等。总之,漫威是不停“挖坑”,影迷不断“入坑”,结果越陷越深,直到漫威影业总裁凯文·费奇对外宣布,他着手构建的正是宏大的“漫威电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目前开启的才不过是第三阶段……

在全球范围的狂收票房、粉丝以及声誉的事实证明,漫威事业如日中天,商业帝国版图峥嵘显现。随之而来的,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这家企业,这既包括像《漫威百科全书》一类的入门指南,也有像《你应该知道的漫威》的细节梳理,当然,还有像肖恩·豪(Sean Howe)的《漫威宇宙》(Marvel Comics:The Untold Story)直接起底内幕。

两年前在美国访学时,我就曾留意到肖恩的这本书。它是首批系统介绍漫威公司发展史的书籍。从体量上看,这本书真像是“漫威宇宙”,庞大、繁杂。在41万余字篇幅里,肖恩·豪这位《娱乐周刊》前编辑、长期从事娱乐产业报道的记者详尽,甚至不厌其烦地介绍了漫威公司80年的发展历程,让参与漫威时代进程的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以及那些被虚构出来的几千个超级英雄粉墨登场。

按照肖恩的记述,漫威起先只是一家再小不过的漫画周刊工作室,不过是马丁·古德曼这位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一个俄罗斯移民家庭的出版人眼里的某个“业务板块”。在上世纪30年代,后“大萧条”的经济衰败、民生凋敝、社会整体压抑以及禁酒令诱使黑帮犯罪猖獗等乱象丛生,这在客观上刺激了侦探小说、超级英雄漫画等文化消费的兴起。当时美国民众在内心需求上渴望躲避现实、享受短暂的欢愉,随着漫画业的兴起,漫威破土而出,小荷才露尖尖角。

然而,年轻的漫威在接下来的征程中还有太多困难要去克服,当务之急,便是如何在强大的DC漫画面前,谋求市场生存空间以及向读者塑造那些饶有趣味、独树一帜的漫画英雄人物。1938年,两个年轻漫画家,杰瑞·西格尔和乔·舒斯特,把手绘的13页漫画蓝本《超人》以130美元卖给了美国国家联合出版社,借助超人这个身穿蓝色紧身衣与红色披风、力大无穷的新宠,国家联合出版社旗下的《动作漫画》杂志发行量轻松突破了50万册大关,这家公司就是DC漫画公司的前身。除了超人,DC还拥有蝙蝠侠、神奇女侠等超级英雄,与读者建立起了牢牢的情感纽带。

1939年8月,漫威漫画单行本第一册正式出版,只有寥寥64页,售价10美分。有一些现在听起来完全陌生的超级英雄,如霹雳火、蒙面牛仔大盗等。第一期销量不错。但很快因“二战”爆发和后续市场的升温,漫威急需创造出一系列能让男性青少年读者为之痴狂的超级英雄,而此时,也正是漫威千方百计努力向DC靠拢(一定程度上的模仿),极力想创造一些大红大紫的漫画角色的时候。

在漫威发展史上,转折点或分水岭是从斯坦·李这个如今人见人爱的老头儿,当年那个“爱吹鹅笛的小舅子”的加盟才真正开始的。斯坦·李本名斯坦利·利伯,在早期职业生涯中曾给一些快餐类或像国内地摊文学的读本写过粗俗段子,绘过漫画。为了避免暴露真实身份,取了个笔名“斯坦·李”。但谁都没想到,包括他本人,这个名字日后伴随漫威公司的起承转合、起起落落到会变得如此显赫。根据肖恩的说法,斯坦·李是马丁·古德曼太太琼的表亲,因为刚刚辞掉了在制衣厂的工作,生活一下子没了着落,而斯坦·李那时的唯一梦想,就是成为漫画作家。就这样,因缘际会,漫威开始迅速步入上升通道。

斯坦·李刚开始的工作是打杂,包括拖地、煮咖啡,间或替漫画专栏作家创作一些配角的台词。两个月后,为了激励一下这个勤快的年轻人,公司给了他一个小小的任务,为《美国队长》撰写大约两页的短篇故事情节,不想斯坦·李却上交了一篇巨著,并冠以《美国队长挫败叛徒阴谋》的标题。很快,因公司人事变动,初创元老暗地里为DC打工接私活被古德曼解雇,年轻的斯坦·李临危受命,就此成了漫威漫画创作部掌门人。

此后,依托复杂的时代背景,在每一段历史时期,斯坦·李总能应景创造出一些漫威英雄。譬如,“冷战”和核战争威胁为大众娱乐注入了一股全新的焦虑与放纵气质,所以漫威有了绿巨人浩克;随着美国深陷越战泥潭,约翰逊总统“伟大社会”的一揽子计划使政府陷入了巨额赤字,经济增长疲软,黑豹党、嬉皮士、民权运动以及左翼激进街头政治把青年一代都裹挟了进去,这要求美国社会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激烈变革。漫威的“X战警”就在这样的动荡社会背景下诞生。“不难看出,变异人英雄就是为了平权而奋斗的非裔美国人,而X教授与万磁王两个人物的原型就是马丁·路德·金与马尔科姆·X,一个平和,一个愤怒,一个试图通过合作沟通融入人类社会,一个则号召用一切可能手段,以犯罪为反抗。”

据称,斯坦·李是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他频频接受《乡村之声》及《滚石》等激进文化刊物的采访,声称漫威的英雄世界并非脱离现实——漫威的英雄阵营里增添了多位黑人英雄,诸如1966年《神奇四侠》第52期中亮相的“黑豹”,还有后来的“猎鹰”。阿波罗登月计划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太空竞赛,激发了全球公众对外太空宇宙的兴趣,从而催生了诸如《2001太空漫游奥德赛》之类的电影作品。为了迎合公众这股对太空探索的热情,漫威决定组建一批全新的、以遥远星系为舞台的超级英雄。1969年,“银河护卫队”宣告成立,他们和“快银”一起对抗前所未有、近乎神祇的反派“行星吞噬者”(Galactus),而为了使这些天外来客有朝一日能与地球上的人类超能英雄并肩作战,斯坦·李又为漫威虚拟世界创造了专门应对此类威胁的高科技机密特供机构“神盾局”。此时,漫威漫画在全球的销量已达每年6500万册!

在《漫威宇宙》里,肖恩差不多以两条线索讲述漫威的故事。一条线索是作为公司的漫威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并入迪士尼集团),其间又如何一次次从股权纷争、业绩惨淡、几次易手、破产重组等磨难中挺过来,造就了今天的辉煌。其实,有关为什么漫威早期电影、电视作品反响平平,甚至旗下的蜘蛛侠、X战警等人物版权还旁落他家等教训早有人分析、评述。概况地说,早期超级英雄影视作品之所以未获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影特技与拍摄技术的局限,无法完整精确呈现漫画中的奇观世界。另一条线索是漫威的超级英雄、反派人物的诞生始末,内容涵盖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角色创作及时代背景、文化主题乃至思想内涵。

不可否认,漫威在长达80多年的企业发展中,同步完成了世界现存历史上最错综复杂的“故事接龙”和虚构的宇宙体系的构建,囊括了成千上万个相互关联的角色和插曲。肖恩·豪的以下定论是对的:“对于连续几代的读者而言,漫威(本身)已经成了现代世界的一大神话。”但回到本书,肖恩虽然查阅并甄别了大量史料,也多少揭露了以往媒体报道不曾涉及的鲜为人知的内幕,但对希望能从中获得公司运营之道的读者来说,与他们的期待还是有些距离的。若问,漫威能有DC难以望其项背的今天,本质差异到底在哪里?是否有一可被归纳为“漫威模式”的娱乐业经验论?对此,肖恩似乎把原因简单归结为“拥抱迪士尼”。那么,如果再追问下去:漫威旋风是由迪士尼掀起的吗?那不妨再读读马蒂·斯克拉那本《造梦者:迪士尼如何点亮神奇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