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底部已初步形成
|
□张立群
■经过5年多的持续努力,中国经济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城镇化矛盾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困扰,已初步形成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底部。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或者超过上年水平
■当前经济企稳向好的态势基础尚不巩固。因此,要精心维护好经济企稳向好的积极势头,更加精细地落实好宏观调控的各项任务,依靠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加快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加快筑牢经济中高速平稳增长的基础,使中国经济进入含金量更高的中高速平稳发展轨道
经济触底过程中的短期震荡初步结束
5月份,工业增长率保持在6.5%,与上月持平,4月份出现的增速回落开始转稳;自2016年3月份以来,工业增长率已连续14个月稳定在6%以上。此外,5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1%,增速也与上月持平。综合这些情况,可以认为在从高增长到中高增长的触底过程中,中国经济所经历的短期震荡初步结束。
经济出现震荡的原因主要是大宗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中国经济逐步企稳的支持因素,首先是市场需求的逐渐恢复,特别是投资需求的恢复。近年来,基础设施投资持续保持较高增长,房地产投资在2016年也出现增速回升。这些都对大宗商品的市场需求产生了明显拉动,这也是2016年下半年大宗商品销售形势明显好转的主因。另一方面,受到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的推动,去产能取得明显成效:市场需求水平持续下降引导企业去库存活动持续时间较长,库存水平下降比较深;政府明确提出了钢铁、煤炭等过剩行业调减产量的目标,采取了多项措施,也收到明显成效。供求两个方面的变化,使大宗商品供求缺口在短期内明显扩大,价格水平快速提高。价格信号对相关企业形成强刺激,导致预期快速好转,生产活动快速升温,对工业增长形成了过度推动。由于供给潜力大,相关产品短期增加较多,使供求缺口很快弥合,价格涨幅持续回落,库存水平提高。这必然导致预期改变和生产活动降温,使工业增长率回落。由于增长的底部已基本形成,因此使这一回调成为短期波动。
经济增长的底部基本形成
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的主因: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以及所导致的中国出口增速大幅度下降。二是国内城镇化矛盾导致的房地产市场及投资的深度调整。1-5月份,中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8.1%(按美元计算),较上年的负增长出现明显恢复。当然,主要国家和经济体还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对我国全年出口形势不可过于乐观。但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2017年中国出口结束负增长,实现低位企稳的概率比较高。
从国内看,尽管城镇化遇到一些困难,但动力仍然强劲。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超大城市人满为患,而中小城市人气不足,制约了人的城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制约了消费结构升级和市场需求扩大,导致房地产企业在大城市拿地难,在中小城市卖房难。受“两难困境”的制约,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度下滑,导致投资增速持续下行。从2010年到2016年,投资增速从24%降低到8.1%。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城镇化正在克服这些困难继续推进。2016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上升到57.35%,较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近几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每年都超过70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超过500万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量超过350万人。目前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2%,与常住人口规模比较,处于流动状态的人口数量巨大。这表明,中国城镇化的动力仍然十分强劲。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批二线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一线城市开始联合周边的中小城市向城市群方向发展。在中心城市带动下,一些三、四线城市的人气也在提高。按照中央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城市长远、综合规划工作正在加强;地下基础设施加快“补课”;城市群内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同城化正在积极推进。中国城镇化的巨大潜力正在加快释放,城镇化活动的这些积极变化,预示着中国城镇化的长周期调整开始走出谷底,这一变化也给房地产市场及投资形成了重要支撑。随着一批二线城市人气度快速提高,这些区域的房地产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在一线城市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下,周边三、四线城市的人气度也在较快提高,这些都推动了房地产市场销售形势明显好转。2014年城镇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7.6%,2015年转为增长6.5%,2016年增长率提高到22.5%。房地产销售形势的好转,从根本上解决了房地产企业资金不足的困难。2016年房地产企业资金余额达到14.5万亿元,今年1-5月份到位资金5.9万亿元,均明显高于同期房地产投资的规模。另一方面,这些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土地约束还不明显,房地产开发建设的资金、土地约束明显缓解,使得房地产投资增速回升。2016年房地产投资增长6.9%,增速较2015年提高5.9个百分点。今年1-5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8.8%,较去年又提高1.9个百分点。受城镇化活动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进入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建设项目大量增加。与此同时,地方债置换、地方发债制度建设、PPP建设运营方式普及等又使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保障条件明显改善。综合上述的分析,基础设施投资已从稳增长目标推动的较高增长,转入由建设任务增加、资金保障条件改善等因素支持的较高增长,其可持续性明显提高。这意味着投资增长开始由降转稳,稳中趋升。
还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国内消费持续保持10%左右的较高水平增长。这与中国政府持续、大力度地保障基本民生的工作效果紧密关联。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自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坚持社会政策托底的原则,全力保障基本民生,着力抓好精准就业、精准扶贫等重点关键环节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2012年以来就业形势保持基本平稳,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今年1-5月城镇新增就业599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2万人。在就业基本稳定、扶贫帮困效果日益显现的背景下,全国居民收入保持了大体平稳的增长态势。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可比价格同比增长7%,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速。受收入平稳增长的支持,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平稳提高,网购、旅游、餐饮等各类消费活动较为活跃。综合当前的就业和收入形势,预计未来消费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将对经济增长起到较为稳定的托底作用。
还应该注意到,工业企业科技研发活动明显增多,由科技进步所推动的提质增效活动日益增加。例如,电解铝工业能源消耗水平达到世界领先,钢铁工业从线材向板材、型材积极转型。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竞争能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空间。这些也推动了研究与开发的支出持续较快增长。从2011年到2014年,研究与开发的支出占GDP的比重由1.79%提高到2.05%。今年前5个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了22.5%,快于全部投资增速13.9个百分点,5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较工业增速快4.8个百分点。
受国内外市场需求平稳恢复、订单水平稳定,以及转型调整、创新发展成效的支持,今年以来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4.4%。
以上情况表明,经过5年多的持续努力,中国经济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城镇化矛盾等困扰,已初步形成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底部。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或者超过上年水平。
进一步筑牢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各种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发生黑天鹅事件的概率仍然较大。海外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出口的外部环境仍然不容乐观。从国内看,房地产市场局部过热的风险仍需着力防控;加强金融监管等去杠杆举措,对流动性的影响仍需高度重视,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适度方面任务很重。
更为重要的是,不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困难企业、僵尸企业还有待解决;高杠杆及其包含的金融风险仍然不容低估;支持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体制机制仍需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也急需加强,国有企业、非公经济相关体制改革需要加快;“放管服”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政府与市场关系要进一步理顺;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功能急需加强,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急需完善。
所有这些风险和隐患、矛盾和问题的存在,都表明当前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因此,既要肯定经济企稳向好的态势,也要清醒认识到仍然存在的诸多风险和挑战。要精心维护好经济企稳向好的积极势头,更加精细地落实好宏观调控各项任务,依靠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加快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加快筑牢经济中高速平稳增长的基础,使中国经济进入含金量更高的中高速平稳发展轨道。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