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 专栏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7月11日

查看其他日期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一部典籍——印度漫笔之十七

2017-07-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梁 捷

虽然《政事论》的极端计划经济方案从未真正施行,但对印度两千年来的影响不可小觑。例如其所设想的通过种姓等级来管理行政,在现实中基本延续下来;他所设计的一些征税技巧,在后世也时常被引用

古印度不太重视文献。在有限的文献中,公元前三世纪出现了一部多达十五卷、名为《政事论》(Arthashastra)的巨著,其地位在印度古代典籍中非常突出。现在一般认为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考底利耶(Kautilya)是此书作者,有时亦译作阇那迦。考底利耶曾辅佐月护王旃陀罗笈多建立孔雀王朝,击退亚历山大大帝留在东方的军队,成就霸业,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代名相。

迄今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考底利耶就是《政事论》的作者,如同中国的《管子》并非管仲个人著作,《商君书》并非商鞅个人著作一样,极有可能是伪托。但大量研究发现,《政事论》反映了考底利耶生活的时代特征,至少与考底利耶所代表的群体存在一些联系。

考底利耶的现实主义风格与佛教观念截然相反,难以想象两者是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的两派不同思想。佛教主张社会平等,而考底利耶主张严格的种姓等级;佛教看轻财富,而考底利耶极端重视财富,把财富增值看作国家最主要的目的,希望通过增加国家财富而增强国家实力。考底利耶认为,严格的种姓制度有利于国家税收,应是一国的立国根基。

从方法论看,考底利耶始终站在国家而非个人立场上。他认为国家不仅是税收者,还应该主导耕种、放牧、采矿、修路及商业贸易,介入经济活动各个方面。为保证该目标的实现,国家必须设置庞大而又严密的官僚体系,以种姓为基础,选拔各个领域的专家来主导经济和日常生活,分层管理,最终集权于国王。国王并不“拥有”国家所有资源,但国王可通过税收等手段控制国家的所有资源。

考底利耶认为,必须把人口有效地安置在土地上,鼓励垦荒,而且把更多劳动力安置在产出更高的土地上,从整个国家的视角来调配农业资源。相较于其他产业,《政事论》对农业的控制还不算太严,允许农民自行决定种植的粮食种类,只要如实登记、确保税收即可。但考底利耶也留下伏笔,主张在财政困难时期,国家有权力直接干预农民的种植,以保证粮食供给稳定。

至于采矿业,考底利耶的管制就要严格得多。无疑,所有矿山都属国有,应由国家统一开发。在矿产可私有买卖时,很多人会倾向于开采规模较小、价值较高的矿产,这能减少采矿中的风险。考底利耶认为,国家主导采矿业后,那些规模较大、价值不高的矿山就有机会被开采。

在生产领域,考底利耶最重视纺织业。他认为纺织业对印度极为重要,必须全民纺织,必须认真监管。国家把各种可供纺织的羊毛、黄麻、棉花等材料搜集起来,分配给每个家庭。有些高种姓、高等级的女性不宜抛头露面,可在家里纺织。此后,纺织就在印度人心里占据重要地位。甚至两千年后,圣雄甘地呼吁国家独立时,也会以纺轮作为宣传符号。

考底利耶还主张国家垄断商业贸易。他把贸易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能生产的产品,另一类是只有别国生产、本国需进口交换的产品。对前者,考底利耶强调国家要完全垄断,设置一个固定的场所来主导交易。至于后者,虽然国家垄断比较困难,但也要把它限制在有限几个场所交易。所有交易都要采用固定价格,由国家官员主导,防止供需波动导致的损失。私人商贩作为辅助可以存在,但他们必须缴纳高额税收,弥补国家在贸易中的可能损失。

考底利耶之所以如此看重管制,是因为他想增加国家的长期税收。财政方面,他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来确保税基。第一是土地税,即从农民粮食产出中征税,一般税率是六分之一。考底利耶补充说,当国王面临经济压力时,有权把税率提高到四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而且税收一般以村庄为单位加以征收,这样就使得印度的农村结构稳定下来。

第二个渠道是水利税,这也是有印度特色的征税方式。印度北方一直较为缺水,降水受到季风影响,非常不稳定。考底利耶规定,如果农民用手提水,那么最终要多交五分之一的税;如果农民是用肩挑来灌溉,则需多交四分之一的税;如果农民用水车、挖井、水渠这类方式灌溉,就要多交三分之一的税。只要农民以耕种为生,就可用水资源牢牢控制农民。

考底利耶想得过于缜密,希望把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都牢牢掌握在手里,建立一个能为帝国源源不断带来税收的控制体系。后人把这类疯狂的想法称为“考底利耶主义”。

在考底利耶主义下,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几乎没有容身空间。他的经济控制手段非常极端,却也因此产生极大影响。甚至有不少人把他称为印度的马基雅维利,因为他们都主张不择手段促进帝国的繁荣。但考底利耶的主张在历史上是否真正被普遍认同和施行,还很可疑。很多学者发现,印度古代经济的运作与考底利耶的设计大不相同。

公元前三世纪,北印度的宗教思想十分浓厚,婆罗门占据统治地位。最能反映婆罗门群体思想的著作是《法论》(Dharma Sastras)。对比《法论》与《政事论》,后者有较强论辩色彩,似乎故意另起炉灶,站在君主而非贵族立场上重新设计一套经济、政治管理体系。在印度传统里,精神价值总是高于物质。考底利耶故意反其道行之,不谈精神,只论经济。所以,《政事论》并非只是本经济手册,而是富含斗争色彩的政治文本。

虽然《政事论》的极端计划经济方案从未真正施行,但对印度两千年来的影响不可小觑。考底利耶所设想的通过种姓等级来管理行政,在现实中基本延续下来,他所设计的一些征税技巧,在后世也常被引用。

(作者系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博士后,现任教上海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