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 上证观察家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8月18日

查看其他日期

M2增速换挡将打破银行业发展格局

2017-08-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董积生

■基于短、中长期因素分析,以及我国M2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和物价水平之和1至2个百分点的长期经验数据,随着我国经济步入中速增长阶段,M2增速将滑向8.5%至10.5%的区间波动,货币供应增速明显换挡。

■随着M2增速换挡,根据银行业资产增长与M2增速的相关性,整个银行业的资产增速将下移在10%至12%的区间内运行。银行业将告别外延扩张、粗放经营的高速增长时代,进入以质取胜、以集约化发展求生存的精耕时期。

■银行业多年来“同盈同亏”的发展格局将进一步被打破:对形势变化做好充分准备的银行将能够抓住机遇不断崛起,而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能力跟不上形势要求的银行将可能被兼并,甚至淘汰出局。

2017年7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9.2%,连续三个月低于10%,为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随着内外环境的改变,我国M2增速换挡进入中低速时期,对银行业经营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中低速增长将成为货币供应常态

长期因素分析

首先,从全球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分析,无一例外都是由高速增长逐步转向中低速增长。与此相对应,货币供应增速也是逐步下行与之相匹配。我国经济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于2013年前后转轨进入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根据全球一般规律,货币供应增速也将换挡进入相对较低阶段。

其次,我国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已经较为充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之所以较快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大量的要素资源被重新市场化定价和交易。而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要素资源配置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对相应的货币需求也开始减弱。

第三,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发生重大变化。基础货币是左右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加入WTO之前,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主要是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加入WTO后,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快速增长,基础货币的投放也转变为主要受外汇占款驱动。2013年以来,受国际收支双顺差增长削弱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外汇占款增长大幅减缓,对基础货币的投放压力和驱动力减弱。

第四,支付技术和手段革新突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货币的支付手段和储藏功能发生革命性变化,无纸化经济越来越成为生活常态,也将导致货币增速趋势性减缓。

第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的要求。从实践经验看,在供过于求的经济环境下,结构性改革要取得成效,需要实施相对从紧的货币政策。只有在资金面相对偏紧的背景下,过剩产能、低端产能和落后产能才会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得不到资金支持而逐步退出市场,新产业、新动能和新经济也才会在政策的支持下,得到市场空间,不断发展壮大。

短期因素分析

金融“去杠杆”削弱了货币的创造。这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M2的增速:一是当前我国货币存量已经较大,M2与GDP的比值从1986年的65%上升到2016年的210%,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增长速度都位居世界前列,金融“去杠杆”也意味着货币增速的放缓。二是为抑制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套利,同业、理财、资管等业务的“穿透”监管得到加强,同业存贷款等业务对货币的创造受到抑制。

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需要。2013年以来,购房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同期一般贷款增速。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领域与实体经济盈利困难、房地产“去库存”有关系,与货币政策稳中趋松、大量流动性需要寻找出路也有关系。控制货币总量和流向,引导资金进入实体而不是过分集中于房地产领域,对我国当前经济稳健发展极为必要。

全球流动性收紧。2017年以来,西方一些主要经济体开始收紧流动性。2017年以来,我国实施的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从数量和价格两方面进行调控。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我国M2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和物价水平之和1至2个百分点的长期经验数据,随着我国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阶段,M2增速将滑向8.5%至10.5%的区间波动,货币供应增速明显换挡。

对银行业意味着什么

首先,银行资产增长速度放缓,银行业进入精耕时期。

银行业资产占到我国金融业总资产的90%以上。数据显示,货币供应量与银行业资产增长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长期以来,两者增速差围绕1%的中枢上下波动,银行业资产增速略大于M2增速。随着M2增速换挡,银行业的资产增速将趋于放缓。根据银行业资产增长与M2增速的相关性,整个银行业的资产增速将下移在10%至12%区间内运行。其中,大型银行的资产增速将在7%至9%区间内运行,大型银行的资产增速将难以重新回到两位数以上。银行业将告别外延扩张、粗放经营的高速增长时代,进入以质取胜、以集约化发展求生存的精耕时期。

其次,银行的存贷款增速差将进一步扩大,增加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近年来银行业面临的金融脱媒主要表现为存款脱媒,存款分流加剧增速放缓,而贷款依旧保持较快增长,贷款增速不断快于存款增速。在目前的融资格局和加强金融监管的背景下,M2增速放缓将进一步影响到存款增长,但是对贷款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小,贷款、存款增速差将进一步扩大,存贷比例上升,传统的银行业流动性过剩格局将发生逆转,流动性管理难度将加大。

第三,利差呈现改善之势,贷款业务对盈利贡献提升,银行的利润增长有着较为稳固的基础。

随着存贷款利率管制放开,银行业利差呈现不断收窄的走势。2012年,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为2.75%,2016年下降至2.22%,2017年一季度下降至2.03%的历史低点,并且影响到了利润增长。由于银行的新增贷款以及非利息收入增长较快,弥补了利差收窄对银行利润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总体来看,净息差的变动与商业银行利润增长并没有确定的数量关系,2015年以来商业银行净利润在净息差加速下降的过程中反而实现了较快增长,但是净息差的扩大无疑对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增长起到支撑作用。随着M2增速减缓,全球流动性收紧,低利率时代将逐步过去,市场利率将总体上行,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将呈现止跌上升的趋势。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来看,净息差也是先趋于缩小,然后趋稳、扩大。净息差改善、贷款依旧保持较快的增长,将使净利息收入上升,令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有着稳固的基础,贷款业务对利润增长的贡献将得到提升。

第四,存款活期化、理财化的发展趋势仍将持续,但有所减缓,理财证券化、基金化的趋势将得到强化。

近年来,无论是住户存款还是非金融企业存款,其活期存款的占比都呈现上升之势。比如在住户存款中,活期存款占比从2014年的36.5%上升到2016年的39%,上升了2.5个百分点。同期非金融企业活期存款占比从37.5%上升至42.8%,上升了5.3个百分点。截至2014年末,银行理财产品的余额为15.02万亿元,到2016年末增长至29.05万亿元。但是应该看到,这一时期我国流动性扩张较快,利率在低位运行,各类金融创新也非常活跃,存款收益率、投资收益率相对较低,而理财收益率相对较高,资金逐利本性导致存款活期化、理财化。目前,随着M2增速放缓,以及金融监管加强,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和膨胀正受到控制,存款收益率开始抬升。未来,尽管存款仍将延续活期化、理财化的发展趋势,但速度将趋于减缓。理财资金将更多地投向标准化、证券化和结构化的金融产品,证券、基金、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将担当起从信贷市场或货币市场通往资本市场的桥梁作用,理财证券化、基金化的趋势将得到强化。

第五,银行业的分化发展将加剧。

银行业多年来“同盈同亏”的发展格局将进一步被打破,发展出现分化。一是发展路径出现分化。大银行将走综合化经营的大型金融集团之路,而大部分中、小银行将走特色化经营之路甚至成为聚焦单一行业的金融机构。二是经营业绩分化。优秀银行的资本回报率与末端梯队银行的资本回报率差距将明显拉大。三是境遇分化。对形势变化做好充分准备的银行将能够抓住机遇不断崛起,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能力跟不上形势要求的银行将可能被兼并,甚至淘汰出局。

(作者工作单位为中国建设银行战略规划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