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推动供给进入扩张新周期
□刘哲
中国经济在二季度实现超预期增长后之所以在7月份出现部分指标回落,主要是由于本轮经济在触底企稳的过程中,除了受到中长期新供给形成的推动外,还受到库存周期、设备投资周期、金融伸缩周期等短周期的影响,但总体来看经济向好的趋势并未改变。
中国目前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企稳基础并不牢固,应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生产要素从供给成熟、供给老化的产业加快向新供给形成、供给扩张产业转移,从而推动供给进入扩张新周期。
2017年中国经济开局良好,二季度经济超预期,但7月份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等部分指标出现了回落,市场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存在一定分歧。那么,经济会不会再次面临下行压力?何时开启新的上升周期?把脉中国经济需要看懂本轮经济周期的本质和短期波动特征:经济短期波动受到库存周期、设备投资周期、金融供给周期的影响。而中长期经济周期的本质是供给结构老化导致的经济持续下行,只有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给升级,才能推动中国经济进入供给扩张的增长新周期。一旦经济进入供给扩张周期后,新供给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越来越明显,1个单位的供给能够创造出N个单位的有效需求。
触底的动力来自新供给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新供给形成、供给扩张、供给成熟、供给老化等四个阶段。经济周期的本质原因在于供给创造需求效率的变化:当新供给创造需求的效率提高,处于新供给形成和扩张阶段时,经济进入上升周期;当供给创造需求的效率下降,处于供给老化阶段时,经济进入下降周期。
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持续降低,一个单位的有效供给只能创造出缩量的需求,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严重,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大量闲置生产要素无法充分使用,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
2016年以来,随着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等老化供给产能持续出清,一些基础原材料的产能利用率开始回升,加上城镇化后期和工业化边缘扩散效应的拉动,传统产业对经济的影响有望趋稳。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大疆等创新龙头企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逐步显现,服务业生产指数持续改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速增长,整个经济逐渐走出供给老化阶段,经济触底企稳进入新供给形成和扩张的关键时期。2017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1.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12.2%和32.2%,都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时,互联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商业模式也在迅速扩张,更多的知识软产业、信息软产业、文化软产业、金融软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已经处于起步阶段。
从美国的经济复苏历程来看,2007年12月美国经济进入衰退,从2008年下半年起连续六个季度出现负增长。而自2010年以来,美国经济在以苹果产业链为代表的新供给扩张产业的带动下反弹复苏。一旦资本、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开始向新供给集中,老产业的产能过剩将自然消除,整个经济不但恢复均衡,而且将开始新的增长。
短期波动不改向好趋势
中国经济在二季度实现超预期增长后之所以在7月份出现部分指标回落,主要是由于本轮经济在触底企稳的过程中,除了受到中长期新供给形成的推动外,还受到库存周期、设备投资周期、金融伸缩周期等短周期的影响,但总体来看经济向好的趋势并未改变。
从库存周期来看,补库存周期已接近尾声。2016年8月和2016年11月,库存和产成品库存先后转正,之后一路上升。多年数据表明,主动补库存的周期大概在8-12个月左右,本轮主动补库存开始于2016年下半年。7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比6月回落1.2个百分点。从产业来看,采矿业和制造业增速均出现了明显回落,主要是由于补库存周期接近尾声,对于传统制造业短期的拉动作用减弱。
设备投资回升边际动力也有所下降。2017年2月,反映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设备工器具购置”增速出现回升,但之后5个月的增速都较2月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同时,金融供给在短期内出现一定的收缩。虽然在本轮金融收缩的过程中,央行并未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或直接调控信贷额度,但是央行把防控金融风险作为今年维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主基调,货币政策基调从2016年的稳健调整为稳健中性,持续的去杠杆和严格的监管政策使得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有所上升,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同时,也在资金层面体现出一定的紧缩特征。
随着老供给经济带来的压力减弱,新供给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逐渐凸显出来,但新兴行业从体量上和传统制造业相比可能还存在一定差距,尚不足以带动中国经济进入上行周期。在这个阶段,经济企稳的基础并不牢固,如果不能为新供给形成和扩张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支撑,有可能影响新供给扩张引领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的进程。
三个必要举措
过度依赖行政手段或产能、产量的干预政策,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吸收部分过剩产能,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有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前瞻性,反而扰乱了市场自身进行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而阻碍经济的结构升级。
从7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均出现回落。同时,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也现减速,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未来民间投资或有继续下行的风险。中国目前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企稳基础并不牢固,应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生产要素从供给成熟、供给老化的产业加快向新供给形成、供给扩张产业转移,从而推动供给进入扩张新周期。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营造和培育新供给新动能形成的良好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做市场机制的“建设者”,更多发挥“孵化”而不是“规划”作用;减少不必要的牌照管制、准入管理等行政管制,激发市场活力;降低石油、电信、教育等行业的行政垄断,促进市场发挥优胜劣汰的配置作用;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成本,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深化劳动、土地、资本、创新和制度等要素市场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是引导生产要素向新供给新动能领域转移。去过剩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但是仅仅把产能过剩的企业关闭或停产、限产并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新供给形成阶段,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本身就有企稳趋势。所以,应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防止上游产业对中下游企业利润挤压,提升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使得僵尸企业在市场作用下退出。只有当过剩产业的生产要素,比如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通过完善的要素市场,转移到新供给、新动能领域中,才能对经济增长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三是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需多方合力。当政府为创新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时,微观经济主体自然会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对生产要素进行革命性重组,创造出新的供给和新的需求。新供给、新动能是需要通过调动多方资源,反复探索、试错、修正的结果。比如华为、大疆、腾讯、阿里巴巴等,都是这样诞生的,并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又比如地方供给侧改革,必须放手发动基层,探索出成功案例,然后由政府引导推广。而在教育、医疗等专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则必须发动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的高端民间智库参与,探索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由主管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第三方智库等以创新的思路共同深入推进。
(作者系万博研究院新供给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