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创造性思维
本质上是量子运动
|
⊙滕 泰
从财富和价值源泉角度定义,所谓农业,实际上是以地球表层土壤为财富源泉,利用动植物繁殖的规律来创造财富,总量受到地表环境和动植物生长周期的限制。所谓工业,是运用物理、化学规律加工地球资源来创造财富和价值,财富总量也日益受到资源供给和有限需求的限制。
在工业社会后期,地球资源在价值创造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小,而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和技能性活动创造的价值占比越来越大。例如,软件业基本不消耗地球资源,主要价值来自人的创造性思维,以芯片作为其硬件基础,消耗的地球资源只是少量的硅,在芯片的整个价值中也只占很小的比重。文化娱乐产业也是这样,需要消耗的地球资源并不多,主要是靠主创人员的创造性思维和技能性活动。
在后工业时代,人的创造性思维和技能性活动已成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这种来源于演员的表演、作家的创作、画家的活动、程序和软件编写者的思维、金融产品的设计、运动员的长期训练和临场发挥等差异性和创意性活动等价值形态,我们称之为“软价值”。研究发现,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本质上与量子力学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理解和掌握软价值的规律,就必须具备“量子思维”。
传统经济学教科书所传授的劳动价值论、三要素成本定价理论、内在价值或效用价值理论、供求关系曲线理论,都是20世纪以前的学者提出的,受到牛顿时代的世界观和哲学观的深刻影响,在软价值的世界里已经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一首歌曲、一个软件、一幅名画、一件古董、一场演讲、一手股票,到底怎么测算其劳动成本与要素成本?
事实上,自艾萨克·牛顿以后,物理学已走过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理论等阶段,而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却还停滞在19世纪末期。虽然在硬财富的世界里,牛顿物理学思维方式能解释大部分物质财富的硬价值部分,但在软价值的世界,这样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就难免造成很多认知误区:传统经济学价值论一直在寻找纯客观的、绝对的、内在的价值,而对于知识产品、文化产品、信息产品、金融产品和其他服务产品而言,绝对的、客观的、内在的价值根本就不存在——软价值是相对的,软价值既不是纯客观的,也不是纯主观的,而是存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软价值是不确定的,有时候只是一个概率,只有当观测者实施观测行为时它才能瞬间确定;有时候投入很多成本并不意味着产生软价值,有时候没有投入成本也可能产生巨大的软价值,就如同宇称不完全守恒一样,软价值也是不守恒的。
硬价值有专享性,必须一件件出售;而软价值有共享性,其产品的销售和定价方式都不是机械的,通常的软产品定价要么是会员费或转会费;要么是像会计师事务所或律师事务所按照不同的个案差别收费;要么是像金融产品一样拆成若干个标准份额交易;要么是像很多网络信息平台一样,有独特的平台收费方式。但无论怎么改变收费方式,其定价主要都取决于人们的认可、精神满足、关注度、流量、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而不是传统经济学的劳动价值、成本价值、内在价值、效用价值。
只有认识到人的创造性思维本质上是量子运动,在量子思维基础上,我们才能正确认识知识产业、文化产业、信息产业、金融产业、其他服务业的价值创造和分配规律,才可以在恰当的认识论基础上讨论:什么是文化产品的时间价值,什么是金融产品的信用价值和风险价值,什么是知识产品的社会心理价值,什么是信息产品的流量价值,如何铸造、度量、打捞、认定、测量、贴现各种形态的软价值。
正如万博软价值方程V=CNm,软价值既不取决于要素成本,也不取决于需求,甚至不取决于供求关系,软价值是由产品本体有效投入因子(C)、传播群体广度(N),以及软价值乘数(m)共同创造的。
软价值时代,不仅价值实现的路径更多地体现出弯曲和立体的特征,企业也在发生由“硬”到“软”的变化。以硬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要功能的硬企业,在向以软价值创造为主的软企业转变;固定岗位、固定任务、缺乏弹性的硬就业,也开始向多种身份、多种技能、多种未来的软就业转变。
软价值时代,不仅全社会财富结构形成软硬价值的“二八定律”,而且社会也开始呈现“去中心化”与“开放、平等、共享”的新特征: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软价值的创造和销售中去,每个人既是软产品的提供者,也是软价值的消费者。这就彻底打破了固化的空间与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概念,全球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与另一个人交互在一起,共同完成软价值的创造,并瞬间完成软价值的交易和传输,共享软价值带来的精神愉悦。家庭如此,城市如此,国家也如此——软价值,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范式。
在软价值时代,如果人们还抱着“物质财富观”不放,用硬价值的“算术级增长”去追赶软价值的“指数级增长”,结果一定会受到无情的冲击,就如同近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曾经无情地冲击中小手工业者一样。
我对于财富和价值源泉这个经济学原理问题的研究,源于26年前的大学时代。当时我很困惑,因为发现经济学传统价值论不能解释很多现象:劳动价值论解释不了资本回报、风险报酬、品牌价值;要素价值论解释不了稀缺性报酬,更解释不了互联网领域和资本市场的各种弯曲的价值实现路径;效用价值论无法衡量飘忽不定的精神需求;供求决定论一旦遇到金融市场瞬间逆转的供求关系,或遇到文化艺术产品、知识产品、信息产品领域根本无法确定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的情况,也束手无策……带着这些理论与实践的困惑,我深入研究了经济学各个流派的价值理论、各个时代的经济思想,涉猎历史学、地理学、生物学、哲学、心理学,直到遇到物理学的量子理论,才终于找到了困惑我26年的问题的答案——软价值。
一旦发现了软价值的源泉和运动规律,自然也就找到了后工业时代很多问题的答案。
(本文系作者为《软价值》所写的序,本报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