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11月24日

查看其他日期

从“二九八现象”说开去

2017-11-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桂浩明

⊙桂浩明

沪深股市的“二八现象”已存在很久了,甚至可以说是常态。所谓“二八现象”,就是形容20%股票上涨、80%股票下跌这种个股高度分化的市场局面。今年以来,随着结构性行情的进一步演绎,个股分化趋势也越演越烈,于是有人又提出了一个新名词:“二九八现象”,意思是现在的市场已分化成只有2%的股票上涨,另外98%的股票在下跌的格局了。诚然,不管是“二八现象”还是“二九八现象”,都不过是对市场现状的一种形象化描述而已,未必精确,未必全面。但对这种现象,却很有深入探究的必要。

当今的个股结构性分化状况之所以会出现,并且不断得到强化,是有其内在必然性的。2015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并且逐渐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这些机构投资者投资风格通常偏重于大盘蓝筹股,自然也就对股市行情的运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监管的加强,以往流行的那种利用内幕信息“炒小、炒绩劣、炒收购”的风气得到了有效遏制,严厉打击盲目高送转及忽悠式重组,客观上也起到了驱动资金更加关注企业业绩及其增长效应的作用。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一大批上游原材料行业的企业,业绩开始反转;基于经济结构中消费占比的逐步提高,大消费领域中也涌现出了不少业绩优异的公司。在实体经济总体好于预期的背景下,银行等金融企业的确定性得到了提升,其低估值的优势也因此得以凸显。有意思的是,原材料、大消费及金融这几个板块中的上市公司,大多数是沪深股市的大盘蓝筹股,数量不多,权重却很大,因此当资金不断流入这些品种时,自然而然地推动了股指款款上行,屡创年内新高,而个股则涨少跌多,分化十分严重。看行情走势图便知,虽然说把今年的沪深股市结构性行情描述成“二九八现象”有点过分,但大多数股票的确是下跌的。

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在原材料、大消费及金融这些板块的大盘蓝筹股中,真正能自由流通的股份,数量其实并不多,而且这些为数有限的通流股,主要还是集中在机构投资者手中。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来说,在这种结构性行情中都是赚了指数却赔钱,其操作体验是很差的。但这也没有办法,因为市场格局在变,如果不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调整好自身的投资思路,那么只能是与今年的慢牛行情无缘了。

只是,话也要说回来,在分析大盘蓝筹股上涨的内在逻辑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个股之间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其中有的是属于估值修复,有的是属于价值发现,而当市场笼统地以“大就是美”为思路来演绎这些大盘蓝筹股的行情时,也就难免鱼目混珠。还有,即便是那些过去的确被炒作过度的中小市值品种,有估值偏高及成长性不确定等问题,但其中也还是有些基本面良好,并且具备稳定增长前景的品种,而且这些公司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补短板”这一主题的重要受益者。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些公司没有被归入大盘蓝筹股的范畴,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只能成为“二九八现象”中的那个“九八”,那就意味着行情在这里出了偏差,或者说忽视了对具有投资价值品种的全方位发现与挖掘,这样的局面若持续下去,只能导致结构失衡及市场功能的失灵。而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于,当“二八现象”演变为“二九八现象”时,由于其内在不合理性的极度滋长,客观上已经脱离了证券市场最为需要的大众基础,影响到了其良性循环所需要的市场生态,并不利于其长期稳定发展。

笔者认为,“二九八现象”的出现乃至一度盛行,是个客观事实,对此市场各方都应该有个理性的认识,承认这是市场运行到某个阶段的产物,无法回避。但是,这种现象本身也是有缺陷的,如果不加引导任其向极端化方向发展,那无疑是有重大负面影响的。怎样在培育价值投资与重视高成长性这两方面形成某种均衡,建立理性、和谐的市场氛围,已经成了当下市场各方必须仔细琢磨、研究的一个急迫问题。

(作者系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