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专栏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1月23日

查看其他日期

从年初若干权益基金的热销说开去

2018-01-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蒋光祥
  □蒋光祥

基金公司是以投研为核心,还是以营销为核心,代表了专业化与商业化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对前者而言,成功也许要晚一些到来,但理所应当地会更为持久。那种最大投入只落在营销上的基金管理人,从长远看显然已经没有了成功的可能性。

借2017年大盘蓝筹股所掀起的结构性行情之势,除东方红资管外,2018年初华夏、兴全等老牌基金公司由过往业绩优异的基金经理挂帅的权益类基金,出现了一日售罄,狂销数百亿甚至引发监管紧急问询的局面,依稀有几分牛市再现的味道。几天来,金融圈的朋友以微信朋友圈刷屏等方式分享这场久违的狂欢。此情此景足以说明,当下的市场并不缺钱,缺的是有好口碑的资管产品。

谨慎的投资者显然不能接受比特币、“钱宝”类P2P等投资,但又难以达到信托、私募、股权等动辄百万元起的起始门槛。2017年楼市大环境趋稳,而大盘蓝筹股行情也令早已习惯不是“中小创”的票不挣钱逻辑的多数投资者措手不及,很多人一年下来非但不挣钱甚至仍然被深套。而钟情于价值投资,敢于重仓追求相对业绩的公募基金在去年持续至今的大盘蓝筹股行情面前,优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市场热销自然也就顺理成章。

权益类基金热销,亦可视为公募行业在股票基金等几大传统权益类“主业”上获得的突破。二十多年过去,A股有了长足进步,而扎根于二级市场的公募行业在有效管理(主动管理)上始终没有令人信服的成就,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况且,占比超半壁江山,本质属性是流动性配置的货币型基金已在去年底被剔除出基金公司规模统计口径。舍弃对“挽救”了整个行业脸面的货基的依赖,逼迫权益类基金静心寻求发展本源。

一年有四季,公募基金仿佛只有冬夏。数百亿规模的单只基金操盘向来不易,过往的收益率统计也不乐观。最近十年公募产品数量井喷,总规模从3万亿突破至10万亿之上。但3倍左右的规模涨幅,显然与产品数量几十倍的增幅相去甚远,其中最能体现基金公司主动管理能力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等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增幅,十年不增反而总量微跌,当初的3万亿几乎都是权益类产品,但现今的权益类产品规模也还在3万亿左右。这使其在公募产品所占的比例在持续下降,从当初近乎100%跌至如今的不足30%。

在“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资管行业,唯一的硬指标就是赚钱效应。回望过去十年,平均年化2%左右的基金复合收益率,与同期房地产涨幅以及有刚兑传统的信托、理财等资管产品的收益率相比,高下立判。尤为令人唏嘘的是,十年间公募基金在A股的话语权呈现随着管理规模一起下降的趋势。过去是朝南坐的贵宾,如今只是仍占有一席之地而已,不仅已无法与知名私募等其他机构投资者相比,而且在“老鼠仓”、高位接盘等丑闻的冲击下,显然已从很多投资者嘴中的“主力”名单中排除了。

众所周知,权益类基金运作最大的关键点在于人,在于基金经理与研究力量的优劣。投资与研究从来没有捷径,需要的是足够的时间。只是基金公司的股东、管理层能给基金经理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两年,至多三年。基金经理的焦虑可想而知,那些不肯再与这种焦虑纠缠的基金经理,无奈之下选择了“奔私”。对此,基金公司管理层与股东并非不知情,只是虽然有心改进,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通常,权益类基金要在三五年后才会表现出某些风格特点,相应的口碑才会慢慢在行业内外开始成型。因而,基金公司是以投研为核心,还是以营销为核心,代表了专业化与商业化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对前者而言,成功也许要晚一些到来,但理所应当地会更为持久。而后者也并非就一定没有出路,毕竟大部分散户与基金持有人要求的是收益率能跑赢通胀,至少比同期银行利率高不少。就风险不太大的非权益类产品而言,对投研水准的要求相对温和,倘若再有幸抓住了若干移动互联网生活场景的风口,说不定会再现一个其他类的“余额宝”。但那种最大投入只落在营销上的基金管理人,从长远看显然已经没有了成功的可能性。

从全局观察,我国资管领域的主要矛盾正在转化,即由投资者日益增长的财富保值增值需要与落后的资产管理能力之间的矛盾,向投资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理财需求与资管产品多样性难以满足之间的矛盾转化。而相比较那些可能已经迈进第二阶段的资管领域,公募基金业当前仍处在着重解决前一个矛盾的阶段。回顾过去十年,QDII、ETF、分级基金等创新产品等都曾大热过,但囿于市场表现或合规限制而大起大落,且有渐渐被边缘化之虞。虽然2017年首批公募FOF基金已经获批并且顺利募集,选基金这种事将来也可以交给机构管理人,但市场究竟会如何表现还待时日检验。

基金持有人与股市的散户一样,作为社会人,他们所做出的一项投资决策,除了知识表达之外,也含有不少情感因素。这些知识表达以外的因素可能有所偏颇,却并非不值得尊重。不少基金持有人虽积蓄有限,却有着对回报的强烈渴望与对基金公司的赤诚信任。投资者的资金也终将集中流向长期业绩优秀的基金与能给予基金持有人各个环节更好体验的基金。与此同时,基金公司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能否成功以及成功的早晚。

百亿规模权益类基金的热销明白无误地告诉业界,基金持有人正以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参与公募基金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对此充满了期待。对那几家在过往积攒了来之不易的声誉的基金管理人来说,这样的热销场面,让他们顿时感觉肩头沉甸甸的。

祝他们新年好运!

(作者系基金从业者,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