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3月2日

查看其他日期

打造可持续金融体系

2018-03-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王 勇

二十国集团(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几天前在英国伦敦召开阿根廷担任G20主席国期间的第一次会议。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共同主持,会议讨论并通过了研究小组2018年的几个主要研究议题,如可持续资产证券化、发展可持续私募股权(PE)和风险投资(VC)、运用金融科技发展可持续金融,并将形成《2018年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综合报告》,进而提交G20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和领导人峰会。当下,全球都在密切关注可持续金融问题。

可持续金融也称为金融可持续发展,是指金融体制和金融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从而合理有效动员和配置金融资源,提高金融效率,以实现经济和金融在长期内有效运行和稳健发展。这实际上也是对绿色金融理念能长期有序推进的另一种形象表达。研究表明,可持续金融必须至少遵循无浪费、无破坏性两项基本原则,动态或再生金融资源的规模和质量的成长应该同经济体现在与未来的发展需要相吻合,动态或再生金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外部性效应的积累必须为正。

去年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世界银行联手发布的《可持续金融体系路线图》报告发现,通过市场、国家和国际倡议间的互动,可持续金融体系已在转轨中。通过市场化倡议,比如可持续银行网络(SBN)和联合国环境融资倡议,私营和公共金融机构已开始将环境与社会风险及机遇融入其商业模式。特别是数字金融或创新型金融科技(Fintech),具有产生环境效果和支持可持续发展融资转型的潜力。目前,G20、联合国和金融稳定委员会开展的国际合作,均针对可持续与绿色金融的不同方面,而且越来越多吸收私营部门参与,并得到了坚持积极促进可持续金融的多边开发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的配合,这为建立可持续金融体系奠定了基础。

无论可持续金融研究还是发展实践,尤其是打造可持续金融体系,我国都已走在世界各国前列。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前身就是我国2016年担任G20主席国期间倡议发起的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当前,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仍以绿色金融为核心议题,但也将考虑包括就业和收入分配等其他可持续发展要素。

金融业态是基础,根本在于现代金融必须凸显普惠性、创新性、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逐渐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为主体的多元金融业态。尽管这些传统金融机构仍是当前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但在科技加速进步、时代多元发展、社会复杂裂变、经济深度转型的共同作用下,新金融生态外延不断扩大,内涵日益拓宽。特别以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新业态表现出更多的普惠性与创新性,这些金融科技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让金融微观层面“惠民生”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金融安全是前提,核心在于金融必须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2017年至今,在金融强监管、去杠杆、抑泡沫、治乱象的政策多管齐下,我国全力引导金融资源服务于实体经济,压缩金融空转、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未来,金融行业向本源回归,有望将政策调控转变为长效机制,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作用得以进一步夯实。

当今世界,金融成为国家之间竞争与合作的主要交集,发挥着扩大共赢格局和保障本国利益的双重作用。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中国金融有望通过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为中国元素进入更多市场铺路搭桥。近年来,我国更注意将国际投资“引进来”和国内企业“走出去”相结合,内地资本市场也在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制度试验中渐进开放。下一步,金融开放的加快将推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最终完成与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跨国界、跨产业链的资源配置和投资机会将大量涌现,并助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围绕着可持续金融,近些年来我国在持续推进绿色金融、产业金融、普惠金融、金融扶贫、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等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并推出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一系列支持政策,以金融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接下来,要将上述金融业态有效排序和有序组合,以确保形成全链条的可持续金融,打造可持续金融体系。无疑,只有绿色金融持续发展,方能期待实现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一方面讲的是要求金融业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现在看来,这两层含义指向的都是新金融理念——“可持续”。由此估计,今年银行将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包括绿色信贷、赤道银行、绿色证券、绿色基金等,在金融机构中起到“领头羊”作用,大大提升绿色金融服务占比。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聚金资本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