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仙股风险
⊙姜韧 ○编辑 杨晓坤
曾几何时,A股市场齐涨共跌,但随着市场逐渐迈向成熟,蓝筹股和仙股分道扬镳态势亦越来越明确,有人称此现象为“赚了指数不赚钱”。殊不知过去30多年来,海外成熟市场的大牛市都仅挂钩蓝筹指数,数量众多的仙股与牛市无缘。随着A股市场不断成熟,投资者亟需借鉴海外股市经验,识别仙股风险,以免与未来的A股牛市擦肩而过。
美股市场对仙股有明确的官方定义,美国证监会规定股价低于5美元就是仙股,并将这些股票归为高风险类别,很多基金被禁止投资仙股。鉴于一些大市值股票股本庞大,低价股票并不等同于仙股,因此仙股定义被进一步细化,规定股票市值在5000万至3亿美元之间的,都属于微型市值股票,不足5000万美元更被列为超微型市值股票,符合上述价格和市值双重标准的股票就是仙股。
美股市场亦有“炒小”和“炒新”现象,例如,前些年有家小市值社交网络股Cynk Technology曾有令人惊艳的表现,这家小公司股价在上市不到2个月时间内最高暴涨了360倍,随后其交易就被美国证监会紧急叫停,至今也未恢复交易。另有一家中概股鲈乡小贷,2013年登陆纳斯达克市场之际,顶着首家中国小额信贷公司的光环,首次公开募股定价高达6.5美元/股,上市第2日股价一度暴涨94%,但现在却成了濒临退市的仙股。
“炒小”和“炒新”也曾让A股趋势投资者竞相追逐,但若完整统计A股上市次新股两年周期的股价表现,并借鉴美股市场“炒新”投资者的前车之鉴,就会发现次新股上市之初的惊艳表现更像是璀璨烟花,若无业绩和现金回报率支撑,题材兑现之后往往是一地鸡毛。
与美股市场相比较,港股市场股价低于1港元的仙股近千家,其中不乏大量老牌重组股,它们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业绩差、市值小、股价低;大股东喜欢经常配股或增发股票,并辅之以送股和缩股的调节手段;小股东权益屡屡被大股东加杠杆所稀释。2017年6月港股市场仙股曾出现“火烧连营”现象,曾有60余家仙股由于业绩亏损或大股东股票质押问题,出现集体暴跌,多只仙股单日股价跌幅超过90%。
由于涨跌停制度的保护,虽然A股市场难以出现类似美股和港股的蹦极式跌幅,但若研究“地雷股”连续跌停的诱因,就会发现大股东加杠杆往往是“地雷股”崩跌的根本诱因,这一诱因与港股仙股大股东通过增发和加杠杆稀释小股东权益十分类似。因此,那些频繁送股增发且估值偏高的题材股,投资者需要多留一个心眼。
与仙股现象相反的则是蓝筹指数,所谓美股牛市和港股牛市,指的都是蓝筹指数牛市,其中道指仅有30只成分股,恒生指数也仅有50只成分股。所以,投资者应该研究A股蓝筹指数,远离潜在的仙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