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5月24日

查看其他日期

那些“虚拟现实”没有告诉你的事——读《虚拟现实:万象的新开端》

2018-05-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虚拟现实》
  万象的新开端
  (美)杰伦·拉尼尔 著
  赛迪研究院专家组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4月出版

⊙杰 夫

在众多我读过其作品的科技作家之中,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是很不同寻常的一位。他的身份是计算机科学家,但也是音乐人、视觉艺术家和作家。现年58岁的他被称为“虚拟现实之父”,但他常开玩笑地反驳道,“这取决于你是否相信存在‘虚拟现实之母’”。在传统、世俗的名利面前,拉尼尔表现得云淡风轻。如同他的第一本著作《你不是个玩意儿》(You are not a gadget),在书中,他在表达了对技术的深切忧虑——倘若不加以警惕和必要的防范,互联网将吞噬所有人,人不过是科技的奴役。拉尼尔的观点多少有点耸人听闻,且具有煽动性。如今,拉尼尔正成为一名对数字世界批判最严厉、声音最尖锐的“叛逆者”,对于他从年轻时一直以来参与缔造的数码空间、网络文化,他站到了自己当年的对立面。

在随后的作品《互联网冲击》(Who Owns the Future?)重申或控诉了第一本书中的某些想法:网络公司正在不断盘剥人们,而后者却毫不知觉或不以为然。他们,包括谷歌、脸书、亚马逊、推特等,通过收集用户数据来变现出各种流量经济,最终是给精英而不是大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财富。拉尼尔声称他不是“左派”,但他许多思想有着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的影子,两者都关注公平多过效率。只是,拉尼尔对大公司、资本家的批评更为尖锐刻薄、令人生畏。

把数字反乌托邦主义、大公司的崛起和经济不平等产生、人与技术主体倒挂等议题联系起来,拉尼尔可谓敢想敢言。在他那里,硅谷的科技新贵们天生当有“原罪”,他也是长久以来不遗余力予以抨击的一位思想者。他时常警告世人,当心技术的操控!从来没有像互联网这样的媒介轻易上手、难以摆脱,却又令人毛骨悚然。在所持立场和情绪点上,拉尼尔和安德鲁·基恩有相似性。后者被称为“网络技术的克星”或“科技界的牛虻”,他基本上以富有争议、制造话题的保守主义姿态来反对互联网的大规模协作或新的技术应用,从《网民的狂欢》到《数字眩晕》再到《互联网并非答案》,激烈立场一以贯之。但本质不同的是,两人沿用的路线不同,拉尼尔提防过度精英化,而基恩信奉知识生产的“精英主义”。

对近来成为科技界趋势热词的“虚拟现实”(“VR”),拉尼尔就给出了一些具有哲学意味、人文情怀和诗情画意的阐释。他的新书《虚拟现实:万象的新开端》针对作为新生事物的虚拟现实采取了纯主观的、冷静的视角。他并不打算论证这项革命性技术究竟在多大程度在重塑世界,或者对人类是更好还是更坏的结局。他认为,与其他技术一样,虚拟现实也终将会发展出利弊互现的两面。

什么是虚拟现实?在极具个人化的写作中,拉尼尔总共给出了52个关于VR的定义。从最初的“21世纪的一种艺术形式,将电影、爵士乐和编程这三种20世纪伟大的艺术结合在一起”到“一种不用代码的计算机使用方式”。所以,如果想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个言简意赅、涵盖全面的名词解释,那会很失望。拉尼尔没有挑明的,但显然已很明确地在告诉读者,这些定义代表了其在过去20多年,在每个阶段对VR的不同理解以及相关行业的研究或共识,所以《虚拟现实》就是一本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回忆录(他的原话)。

与此同时,《虚拟现实》也是一本拉尼尔的回忆录。他写了他在新墨西哥州的儿时成长、母亲的去世,以及数十年前在硅谷的工作经历。一条明显的主线是,他参与创办的第一家VR产品公司——VPL研究公司的企业发展。借由它串联起他与互联网、IT业的各路思想大师、技术先锋、媒体记者等人的交集,也唤起他长期从事VR技术的研究、相关产品研发的历史记忆。

一如往常,拉尼尔行文比较散漫,私人化特征突出,在叙事风格和素材编排上,类似口述历史:“书中穿插的部分章节解释或评论了VR设备的方方面面,例如介绍VR头戴设备的章节。这些相关章节包括少量的基本介绍、丰富犀利的评价以及一些随意编排的轶事。”这么做,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兴趣广泛和丰富阅历,另一方面也暗示了VR的技术演进和产业更新呈“非线性”发展。但重点在于,作为VR先驱之一,他对当前过热的VR抱持什么态度?他希望借助本书向世人传达什么鲜明的见解?

硅谷人通常相信,只要让程序员成为掌控者,一切都会改善。一些技术乐观主义者还期待“奇点日”的降临。但对拉尼尔来说,要想方设法增强对人的约束力,否则这个世界永远也不会变得更高效或安全。他始终笃信,互联网经济的核心是人,而非算法。他之前的几部作品都贯穿这个宗旨。虚拟现实,虽然到目前为止还处在起步阶段,短时间内无法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但已经在娱乐、医疗、交通、辅助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换言之,倘若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不及时出手,那迟早会步社交网络的后尘,成为又一个“将人锁在广告囚笼中的终极算法”。发明和推广虚拟现实的初心不是为了操纵人,但结局会否事与愿违,拉尼尔发出的刺耳的声音,对正傲慢且自信于乐见其成的产业圈来说,难免不合时宜。

与“增强现实”或“混合现实”不同,虚拟现实是让虚拟的动画场景看起来更像真实。但拉尼尔提醒人们,一旦有了“虚拟化”的体验,看待现实的眼光自然就不同了。随着技术不断进化,“虚拟”变得越来越“真实”,那么真实的又该被如何认知、理解和接受呢?拉尼尔启迪人们思考的问题,已大大超出了技术层面。

拉尼尔心中的英雄人物有虚拟学、超文本的创造者泰德·纳尔逊,而在纳尔逊的勾勒中,在线上会形成一个彼此联结、自由开放的新世界。每个人都会成为全球网络市场的一员,一种新的合作文化也就此诞生。当纳尔逊在写作中经常引用威廉·布莱克的那句“我必须发明自己的系统,否则就只能被别人奴役”时,拉尼尔或许会说,即便进入虚拟现实,个人也不能被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