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之王”倒行侵权
“视觉中国”店大欺客
(上接1版)
压榨与侵权摄影师
与机构单位维权相比,个人摄影师的力量更加微弱。一位签约摄影师去找视觉中国询问图片维权进展时,对方的回答是:“视觉中国签约了这么多摄影师,很少有人来追问维权进展,为什么就你来问?”
强硬态度背后,反映出什么?其一,很多人对自己的个人利益被侵犯毫不知情。其二,个人摄影师在视觉中国面前,力量单薄,很难自行维权。其三,在视觉中国众多获得法律赔偿的维权诉讼中,真正为个人摄影师伸张正义的案件很少。换言之,视觉中国并不愿意替个人摄影师打维权官司。
据强韵数据统计,2013年以来,视觉中国及其子公司共涉诉讼1000多起,涉案赔偿金额合计625万元,其中,与Getty版权图片涉案金额达到615万元,超过上述赔偿总额的98%。而视觉中国创始人之一、副总裁柴继军近日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在视觉中国代理的图片中,来自Getty的创意图片占视觉中国创意类图片的60%,编辑类图片(即新闻图片)占比约为20%。”对比之下,视觉中国的“偏心”可见一斑。
为何会这样?有业内人士认为,首先,从操作便利和成本来说,视觉中国用Getty的授权图片打官司更为简单,只要一纸文书就可以“打遍天下”,但是若替个人摄影师维权诉讼,需要跟每一个权利人去谈,手续会麻烦很多,相应的诉讼成本也会更高;其次,视觉中国与Getty的诉讼赔偿分成可能会跟个人摄影师的不一样;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一旦摄影师关注侵权问题广泛搜索自己的图片使用情况,可能会发现视觉中国的一系列疏漏,比如公司销售图片后未给摄影师分成,甚至视觉中国侵权销售摄影师图片等,视觉中国可能会从原告变为被告。
“为避免麻烦,视觉中国更愿意用Getty的图片进行维权诉讼。”有摄影师向上证报记者反映,“而大量用于维权质询的个人摄影师图片又是做什么的呢?基本都是‘维权转销售’,即通过维权获得常年签约客户。”
近些年,视觉中国凭借着分销渠道与市占率的优势,对摄影师的议价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摄影师也因此被压榨。“很多时候摄影师并不知道自己的钱被克扣了。”有摄影师向记者举了个例子,他的同一张图片,在同一个行业(如汽车行业)销售,年初的售价是2000元至3000元/张,后来,这张图片的授权使用时间莫名地变长了,但是售价却降至几百元一张。“我问过公司,没有回应。”这位摄影师表示,“视觉中国给摄影师的报告里面不显示用户名称,不知道一张图片到底卖了多少钱,只显示销售的行业,如果单张图片的售价被扣了,摄影师是不会知道的。虽然合同里写了摄影师可以去公司审计自己的销售账单,但是我估计很少有个人摄影师真的去公司审计的。”
另一位摄影师在2017年底与视觉中国的合约到期后自动解约,他告诉记者:“解约后,我的图片虽然在视觉中国的网站下线了,但是在Getty的代理平台上依然可以销售,我给视觉中国打过电话,要求他们下线我的图片,但是问题没有解决,上周查的时候图片还在;不过今天下午我看的时候,图片显示不能下载了。此前大半年的时间里,如果我的图片通过Getty被销售出去了,就属于侵权销售。”他还表示,“目前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中,我的图片仍显示由视觉中国代理授权。”
无论是主观故意,还是技术衔接的疏漏,这样的问题不是个案。
A面是积极的维权人,B面却是涉嫌侵权的当事人,如此形象,是否有些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