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19年

1月5日

查看其他日期

“速度痴迷症”的
警报早就拉响了

2019-01-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
  从马丁·路德到大数据时代的速度、金钱与生命
  (美)马克·泰勒 著
  文 晗 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8年12月出版

——读《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

⊙郑渝川

2012年12月20日,美国媒体报道了一条震惊金融界的消息:纽约证交所以82亿美元出售。有评论称,这次交易集合了过去几十年金融市场相互关联的四大变化:技术创新使高速、大批量交易成为可能,市场分化加剧,市场私有化,市场监管大变化。

200多年来,纽约证交所几乎垄断了美国的股票交易。在2012年以前,纽约证交所很大程度上延续了近代以来交易所的传统。20世纪后期,技术发展使纽约证交所的“做市”方式显得落伍,纳斯达克强势崛起。纳斯达克从未有过任何现实的交易平台,交易只发生和存在于计算机网络中。同样,纳斯达克的虚拟交易中,做市商也从未现实地在场,各方都在远程完成高频度的电子化交易。美国证券交易监管部门1998年发布规定,要求电子通信网络向公众公布订单,此举意在通过提高透明度来提高市场效率,但也彻底改变了400年前由西班牙贸易在证券交易中采用的分数制股票报价方式,转为了十进制小数点报价,证券交易大大加速。

纽约证交所从会员制非营利性企业转为营利性上市公司后,就必须回报投资者,想办法增加交易网络的交易量。美国股市由此出现了所谓的“暗池”,只面向大型行业的大金融机构开放,允许投资者匿名买入或卖出大量证券。暗池的扩张,降低了美国证交会制定规则时想要创造的透明度,信息、数据变得更具价值,而这对于大型交易者更为有利。

这一切,都是出于“更快的总是更好”的信念。

美国著名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克·泰勒在《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从马丁·路德到大数据时代的速度、金钱与生命》中分析说,当今全球联网的金融市场抹除了市场流动的物理感觉,“改变了投机性投资者交易的方式”,“金融市场中高速、大批量交易的盛行,虚拟与真实的分离达到了高峰”,“金融资本主义中货币符号的价值已经不再取决于与真实商品、产品或资产的关系,而是取决于与其他金融符号的关系,比如货币、期权、期货、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信贷、抵押担保债券、比特币……”。

世人看到,高频交易时代,交易商能以“动量效应”忽悠投资者,即发出高速交易指令,但故意不予执行。这类操作方式很多情况下无法与正常交易相区别。正因如此,高速、高频交易造成市场波动性增大,已促使包括欧盟在内的一些地区和国家采取了限制措施。尽管如此,网络交易太快,哪怕强制断路器暂停交易“在一个以纳秒为单位的世界里”,想要制止暗箱操作也很可能无济于事。依照马克·泰勒的观点,金融市场、社交网络、继续投入投资新技术,形成了一个自我增强的循环网络,让交易规模扩大的同时变得更复杂化,监管部门对此需要拿出更具适应性的监管思路,有效平抑市场的波动性。

现代化某种程度上就是速度,就是加速。从近代以来,越往后,人们就越来越难以容忍慢。19世纪的欧洲和美国掀起了铁路建设热潮以及电力应用狂潮,马克思就曾将铁路运输描写为“用时间消灭空间”。铁路干线的铺设,让越来越多的地区、城市甚至乡村都被纳入工业化体系,时间变得更具价值,人们必须主动或者被动地适应相比过去更快的生活。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所以欧洲会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和作家,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更快的节奏让本来适应于缓慢生活的他们(她们)感受到了极大的心理负荷。

中世纪末期的文艺复兴,再加上后来的启蒙运动,解除了欧洲人的思想束缚。殖民掠夺带来的大量财富,开始促成欧洲涌现出阿姆斯特丹、伦敦等金融中心,金融产品就是在那时开始变得复杂和抽象。近代和现代的重要关键词就是抽象化、标准化和量化,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更快地将资源、原料纳入生产体系,然后迅速投放市场以回收利润。为满足抽象化、标准化和量化的需要,许多行业不断涌现出有价值的商业创新,比如信息处理这样一个很狭窄的细分领域,铅笔、橡皮擦、钢笔、复写纸、电报机、键盘打字机、计算器、打卡制表机、录音机、油印机、复印机,再到大型计算机、个人电脑,等等,这一连串创新成果,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更快的总是更好”是条铁律。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更快的总是更好”更让人们深信不疑。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数据爆炸”,越来越多的数据,就需要越来迅捷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以谷歌为代表的巨型公司打破了过去的企业财务指标,设法将消费者吸引到自己公司的平台,用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挤压竞争对手,获得尽可能多、尽可能占据排他优势的数据资源,创造出新的数据垄断。然而,数据垄断不同于20世纪初的工业垄断,几乎渗透到了民众生活、工作乃至个人私密的所有领域。而数据垄断企业而今还在斥资大力支持发展神经科学、脑科学等可以帮助强化其垄断支配地位的学科,其目标显然是让消费者大众“心灵的去程序化”。

如此下去,结果会是什么?其实,“速度痴迷症”的警报早已拉响:因为速度变快,人类自身和社会都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在很多方面使得我们得不偿失。我们追求的更快速度,随着网络的扩展和连接性的增加,速度接近极限,不仅已严重透支资源、环境,而且也因撕裂身体、心灵,而可能还会使我们在富足和快乐的虚幻中走向更大的危机。这可真是个巨大的悖论:曾被认为可以通过节省时间和劳动而解放我们的力量与技术,却将我们困在永远无法脱身的速度陷阱之中。速度、加速带来的价值观如个人主义、竞争、效用、简单性、选择、忙碌、过剩、增长,长期压制了整体、关系、共同体、合作、慷慨、耐心、审慎、复杂性、不确定性、休闲、反思等价值观。

还能这样一味地“快”下去吗?我们是否该换种思维方式,重新看待我们的时代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