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版 专栏  查看版面PDF

2019年

5月6日

查看其他日期

偏见何以会那么顽固地
扭曲人的观察

2019-05-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郝旭光

在股票投资中,尤须预防归因偏差:别人盈利了,是运气好;操作失败了,是因为水平本来就不高。别人投资成功是因为“在风口猪都能飞”,失败了则是水平低。实际上,能抓住风口,就表明别人在用心观察并且把握住了时机,这不恰恰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么?

人们平时在工作中,每当看到有人迟到时,心里往往会冒出“这个人怎么不好好工作”之类的想法。这其实是犯了基本归因错误。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或态度)原因的推论过程,其目的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以便预测、评价人的行为,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基本归因错误,指的是当人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这种误判,会使人忽略那些对人们行为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

任何事件(行为)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即三个维度,简称“三度”):行动者(人)、客观刺激物(客观存在)、环境背景(时间及形态等)。 如对张三打李四这件事的归因,张三是行动者,李四是刺激物,打架时的环境是背景。对这三个方面的考察,需要将外界信息分成三种不同的信息资料: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区别性指行为者的反应是否是针对于特殊刺激物的。是否此人只对这项刺激以这种方式反应,而不对其他事物作同样的反应?例如,张三打王五吗?一致性指行动者的反应是否与其他人的一致,问的问题是其他人也如此吗?例如,别人也打李四吗?一贯性指行动者的反应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问的问题是这个人经常如此吗?例如张三以前也打李四吗?只有综合三度和三种信息,才能得出正确的归因。

人们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归因对他们的后续行为有很大影响。但是,与知觉一样,归因可能会出现偏差,人们很难确保客观地评价与利用各种信息。主要有以下三种归因偏差现象:基本归因错误、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以及自我服务归因偏差。

在现代组织里,这种归因错误是极为常见的。例如,当员工在工作流程出现差错时,倘若有其他员工在场,老板会表现出雷霆之怒,以起到威慑和警示作用,而在私下环境中可能表现为耐心引导和教育。如果员工不能仔细辨别老板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现,就容易对老板的个人特质形成错误判断。那个大发雷霆的老板会使员工认为是在无事生非、跟他过不去,忠诚感和工作积极性进而大受挫伤。又比如,公司老板也常会将下属之间的冲突归咎于他们的个性,而认识不到这其实是对有限资源的过度竞争导致了冲突。一名老员工对新设备、新技术不适应,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是年龄因素,得出大龄员工学习能力弱的结论,而应适当考虑是否是受设备设计不合理、新技术不成熟等外界原因的影响。

例如,我们总是高估智力竞赛中那些发问者的智力水平,而低估那些竞赛者的智力水平。

学者Ross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项研究证实了这个现象。实验发现,旁观者对提问者和回答者的智力水平评价差距比较大,在满分100分的情况下,旁观者对前者智力水平的评价高于80分,对后者则只有50分左右。然而,提问者和回答者是在人群中随机挑选的,从统计意义上看,两者的智力水平是一样的。

实践中还存在着行为者与观察者偏差(actor-observer bias),这指的是行为者倾向于将自身行为归因于情境因素,即强调情境的作用;而观察者总是把同样的行为归因于行为者稳定的内在特点。即人们往往把自身的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把别人的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这种行为者与观察者归因的差异,可能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观察者倾向于关注行为者,而行为者倾向于关注外界情境因素;另一方面是观察者对行为者的了解只限于当时当地的情形,而不了解以前的情况。

现实中,这两种归因偏差会交织在一起同时影响人的行为:对别人的负面行为和结果,更多地归因于内部,而对别人那些正面的行为和结果,又会更多归因于外部。例如,看到同事因进步而获得了什么荣誉,本能的想法就是“他运气真好”。看到同事的某些失误,又会感叹“我早就觉得他不行”。刷朋友圈看到别人的靓图,本能的想法是相机真好。而看到别人的照片效果一般,又会不屑一顾:这人的照相水平太差。

在股票投资中,尤须预防这种归因偏差,特别需要克服这样的想法:别人盈利了,是运气好;操作失败了,是因为水平本来就不高。别人投资成功是因为“在风口猪都能飞”,失败了则是水平低。实际上,能抓住风口,就表明别人在用心观察并且把握住了时机,这不恰恰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么?

平心而论,市场瞬息万变,不可能有什么先知先觉者。你的水平未必比对方高。所以,避免归因偏差的办法,是及时总结操作失败的频率,深入分析自己和对方失败的原因,是大势判断有误?还是个股选择有偏差?还是卖点选择不当?原因是贪婪还是恐惧造成的?对方如果操作成功了,那就该多多学习,是逻辑清楚,操作纪律严明?还是眼光敏锐、洞察力强?或是胆大心细?是抓住“风口”顺势而为,还是其操作技术、看盘能力强?没人会随随便便成功,多琢磨,多比较,必定获益匪浅。

(作者系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