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19年

10月28日

查看其他日期

在信息泛滥的世界上
练就一双慧眼——读《后真相时代》

2019-10-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后真相时代》
  当真相被操纵、利用,
  我们该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考
  (英)赫克托·麦克唐纳 著
  刘清山 译
  后浪出版策划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年7月出版

⊙林 颐

商业是头大象,你是不是摸象的盲人

“恭喜,作为老用户,您获得免费流量提升红包。”如果打开手机时便跳出这么一段话,你会怎么办?不用白不用,免费的嘛。许多人会乐滋滋地享受起来。可是忽然有一天,费用增加了。哦,原来免费是有期限的,到期就按原价收费了。这就让人有被“钓鱼”之感,有人就会抱怨,如果早知有期限,当时就不会去提升流量。可是,现在取消又嫌麻烦,再说用惯大流量了,再像以前那么抠抠索索也有点郁闷。所以,算了吧,那就继续付费使用吧。

各位可能都曾遇到类似情形。每天,我们打开电脑或手机,会争先恐后涌出一堆信息,一堆言之凿凿的“真相”,我们该怎样面对?作为一位商业咨询的说故事能手,英国作家麦克唐纳随手就能拾捡很多这类故事。他这本《后真相时代》就是从安第斯山脉的藜麦贸易入手的。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英国《卫报》等媒体的评论都认为这是欧洲素食者的需求造成的,并宣称当地贫困家庭因此而吃不起这种传统食物了。果真如此么?经济学家奔赴当地考察,搜集相关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当地人的藜麦消费确实下降了,藜麦价格也确实上涨了,可是这与欧洲人的消费需求并无太大关系,主要是因为当地人更想尝试新的食物口味。所以,假如欧洲停止进口藜麦,不但无助于改善拉美家庭的藜麦消费,反而会阻碍他们提升收入和生活水准。

藜麦贸易和上述的流量案例,都是典型的“片面真相”。看起来,这些都有客观的事实依据,不过只展示了一部分。这就好比盲人摸象,都以为自己接触的就是全部,可据此得出的判断往往差之千里。今天我们早已习惯从互联网获取信息,上网搜一下仿佛就能通晓天下大小事,我们也喜欢从社交媒体和性情相投的朋友那里获得信息,而依据传播学原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变型走样。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和众声喧嚣使得真相更容易被遮蔽,真实和如何辨别真实与虚假,因此也就变得特别重要。还别忘了,每个信息源经常有意无意地保留一些事实,排除了另一些事实。事实与事实之间,相互对抗,也相互补充,相互消融。麦克唐纳把这称作竞争性真相。

“后真相”这个词被《牛津英语词典》选作2016年年度词汇。牛津字典对“后真相”的定义是,“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也就是说,比起客观事实,这个时代的公众更容易受到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后真相的案例俯拾皆是。在《后真相时代》中,麦克唐纳把“后真相”划分为四类: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和未知真相,结合各种案例向我们展示真相是如何被各种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并为我们提供建设性的辨别方式。在这纷扰的世界上,我们都需要拥有一双慧眼。

我们以为的真相,

有多少是意识的主观选择

按照传播学理论,信息传播的关键在于受众方的接收和反馈。对于事实的认识与表达方式密切相关。谷歌、特斯拉、百度等很多公司眼下正在研发无人驾驶技术,而世人对无人驾驶技术的认识,往往会立足不同立场,发表不同观点。经济学家认为这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新兴行业,应尽快发展;出租汽车协会则认为这会造成数百万人的失业,应缓步推进;环保主义者认为这将节省能源消耗,应大力提倡;安全专家则认为他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应谨慎对待。经济学家、出租汽车协会、环保主义者、安全专家所表述的这些观点,其实都只是无人驾驶技术的某个侧面。

网络购物对实体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电商巨头亚马逊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同时在改变我们的思维观念。电商何以卖书的折扣如此疯狂?亚马逊到底是什么?书店摧毁者、作者救星、垄断恶霸、小企业助力者、技术革新者、全球分销者?麦克唐纳说,这取决于你把哪些因素排在前面。

所以,概而言之,主观真相都是群体合力的结果,可以发生于任何领域。我们所获取的部分事实,既可用来核对实情,也可用来加强偏见,这两者经常是同时的。假如我们把自己囿限在主观真相里,信息来源就容易单一化、部落化,我们就会只愿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偏见”是可怕的。比起简单收集事实的能力,大众更渴盼获得事实背后的真知灼见。所以,麦克唐纳认为,合适的竞争性真相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行为,理论上,我们可以选择想要的理想事物,并且推动其他人朝着相同的方向前进。顺着这条思路,麦克唐纳在吸引力策略、财务估值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说真相是被选择的,并不等于说客观真理是不存在的,虚无的。真相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我们坚信它的存在,并且执着地追寻它。科学哲学大师卡尔·波普尔早就告诉我们,怎样去验证真理,即一切可以由经验证伪或否定的知识命题的试错机制。假如我们难以克服心理弱点的盲目性,那么就用归谬法,从反向去推导:可证伪的假设才是科学的。

岛屿,只是露出水面的那部分

如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密集的信息中,正是过多信息形成的噪音掩盖了事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在和事实打交道,而是在与对事实的解释打交道。真相需要通过解释和理解才能获得特定意义。

在笔者听闻的身边故事中,有位公司老板曾被描述为很“厚道”,他在私贷融资时总是主动提醒对方注意风险,并把利息保持在不算太高的额度,他因此被认为是可信任的。然而,这位厚道公司老板最后竟卷款失踪了。当表相崩塌,我们才会惊觉,其中有多少一厢情愿。

若要举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实例,或许就是2014年的“坏血”事件了。曾有“女版乔布斯”之称的伊丽莎白·霍姆斯创立的希拉洛斯公司,由于革命性的血液检测技术——在一滴血上进行200多项专业检测——在短短10年间成长为硅谷最具商业价值的独角兽公司。霍姆斯因此跻身全美400大富豪榜,入选《时代》杂志影响全球百大人物,一跃成为硅谷第一位亿万女性创业家。霍姆斯认定她会成为了不起的创业者,为了靠近目标,不择手段有何妨,而追随者们被她的领导气质所吸引,即使已察觉各种不合理的蛛丝马迹,也会下意识地去除。

真相的建构有多种因素。重点不在于提供更多事实,而是如何看待已被掌握的事实。麦克唐纳据此把“词与物”作为一组人造真相。在日常生活里,我们被各种各样的名词和标签所吸引,我们真的理解这些名词所包含的实情吗?比如,纯净水。如果根据对“纯净”的词语解释,矿泉水应该被排除在外,如果把纯净解释为行业所认为的“来自未受污染的天然水源”,那么,它也可能是城市的地下水,这是不是与消费者心目里的健康水源有着相当大的差距?难怪麦克唐纳对比了各种知名品牌的饮用水后,提醒读者应当谨慎对待“天然”的定义。

信息时代,新名词爆炸,而层出不穷的新词语往往被有意识地误用。所以,麦克唐纳强调命名的重要性,好的命名可以让商品更加出名,深入人心,而一个糟糕的名字很可能让顾客望而却步。我们都能感知商品名字的魅力,就像“可口可乐”的中译名很喜庆,而“威士忌”遭到部分有迷信心理的人的讨厌。麦克唐纳也强调了“社会建构”的力量。对于企业来说,品牌的价值也是一种社会建构的过程。作为人造真相,社会建构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所有企业都重视品牌的建设和维护。

人们经常视数字为事实,让数字来说话,尤其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大行其道。但事实上,数字本身并不会构成事实,很多时候,是有意图的人在引用某些数字,把数字打扮成他想要的事实。所以,在面对数字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前提条件,比如时间点或对象范围等。麦克唐纳认为,全球变暖的辩论也许是关于竞争性真相最为激烈的斗争,原因就在于各方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列举数据。所有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的,在某种情境下显得乐观,换种情况似乎危机遍伏。我们怎样面对这些经过各方精心挑选的数字事实呢?此时,权衡信息的适用性格外重要。当然,我们还必须分清这些事实指向的是因果关系还是相关性。真相,可能有许多版本。

世界日益走向分化,人类的生物本能有时让我们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无所适从,但人类一直在努力靠近真相,毕竟,追求真相是人性中的最高品德,也是人生的最大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