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究竟是《星际迷航》,还是《疯狂的麦克斯》?

2020-03-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未来之路:科技、商业和人类的选择》
  【美】维韦克·瓦德瓦
  亚历克斯·萨尔克弗 著
  王晋 译
  中信出版社
  2018年10月出版

⊙杨吉

1995年,比尔·盖茨出版了他那本后来成为很多人科技启蒙的《未来之路》(The Road Ahead)。那是盖茨的第一本书,彼时,盖茨四十岁,正值年富力强、春风得意的人生阶段。所以他在书中的论调,自信豁达、乐观憧憬。在盖茨的笔下,把即将到来的网络高速发展的数字时代比作信息高速公路,并且大胆设想,当你在真正的高速公路上时,袖珍个人计算机可以将你与信息高速公路相连并告诉你在何处,其内在的发生器可以指示方向并告知你前面有一个高速路口或者下一路段经常发生事故。不仅如此,袖珍计算机,还可以帮你查询天气、附近的餐馆、景点等等……除了没有说出“智能手机”或“移动应用”等字眼,盖茨差不多极其准确地预测了今天的数字化生活状态。

当然,他也提到了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会构成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信息对于社会形态、文化传播、生活方式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利弊互现。只不过书的写作时间正值“互联网商业元年”,微软等科技公司的价值与事业版图也正一飞冲天。所以,即便这条通往未来的路上有坑洼、有崎岖,但人们相信大道坦途、风景秀丽。

时间过去20多年。盖茨的许多预测已成为现实,这足以证明他敏锐的观察力与洞见性。同样,他对信息技术的担忧和警觉,在多年后也被验证不无道理。科技的弊端随着3D打印、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迭代创新与广泛应用日益显现,它或表现出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和安德鲁·麦卡菲所谓的“与机器人赛跑”,或反映了杰伦·拉尼尔的担忧:人在机器面前丧失了主体性。

所以许多年后,在维韦克·瓦德瓦和亚历克斯·萨尔克弗合写的新书《未来之路:科技、商业和人类的选择》中,两位作者在热情地肯定科技给人类带来便利时,也不忘提醒读者,未来或许有两种结局在等待着我们:要么是《星际迷航》,要么是《疯狂的麦克斯》,我们希望的是哪一种,以及凭什么、为什么?

熟悉这两个科幻系列电影的人一定知道作者提及它们的用意。《星际迷航》描写的是到了二十三世纪,人类的科技已经发展到可以在星际自由旅行的程度,在邪恶的外星势力侵入之前,地球完好无损、秩序井然,人类文明与科技发展高度融合。《疯狂的麦克斯》则呈现了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景象。在该系列电影营造的“世界观”里,地球黄沙漫天、末世降临,人们陷入为生存争夺资源的混战之中。人的社会性几乎丧失殆尽,表露出凶残、嗜杀成性的动物性,在那里,弱肉强食、森林法则成为了基本的生存逻辑。

毫无疑问,倘若仅是这两项选择,人们自然会选择前者。可问题是,如何避免以下悖论的产生:当人们研发与使用科技的出发点几乎是向善、向好的,但客观上却难以避免技术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在本书的开篇,作者就拿英国脱欧和德国极右势力的崛起做引子,带领读者还原一种历史的现场感,让他们切身地体会到由于社交媒体、资讯科技的发达,反而诱发了大量不实消息、虚假新闻的传播,以致于误导了普通民众。

这就是科技发展失衡所带来的恶果,尽管大多数人持“技术中立”的看法,但使用者的无意为之或别有用心,都会让技术走上一条本不该如此的道路。围绕着这一基本立场,两位作者结合了公平、风险和人自主性三个面向,逐一检视了当前热门的科技话题。他们要做的无非是不断向人们发出“灵魂之问”:对技术创造的明日,你选择哪一部电影?

不可否认,《未来之路》是一个很好的前沿趋势的普及类读本。两位作者如同向导,带着人们走马观花般地去“游览”科技圈的新鲜事物、时髦概念。比如,人工智能重塑教育、数字药丸检测身体状况、机器与生物学的融合、物联网下的无人驾驶等。不过与彼得·戴曼迪斯、雷·库兹韦尔等“科技乐观派”不同,两位作者对技术的态度表现得相对谨慎、冷静。所以《未来之路》和戴曼迪斯、库兹韦尔分别写就的《富足》《奇点临近》也大有不同,后者就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几乎采取选择性关注,即尽量挑好的、有利的一面说,鲜有中肯的评价技术失衡下的消极面。然而在本书中,这样的偏颇被作者尽量剔除在外。

两位作者的写作总体上是克制的。他们没有忘记一开始给读者预设的问题,未来之路究竟是《星际迷航》,还是《疯狂的麦克斯》?因此,他们通常是以审视的目光去打量一切新的技术应用,譬如无人驾驶。从特斯拉汽车到谷歌汽车,新一代的物联网和5G技术将支撑汽车变得更具“智慧”,也更有某种程度的“自主性”。但如何实现人人受益,避免“数字鸿沟”的现象出现在交通出行领域?如何既满足人们对自动驾驶的需求,又不失人的主体性地位?这些都是他们关注的议题。就在本书问世后没多久,特斯拉发布了“全自动驾驶计算机”。此硬件的顺利推出,理论上能够完全支持汽车的全自动驾驶,未来车主仅需进行软件层面的更新就能让车辆达到自动驾驶的水平。虽然这款新车至今尚未全面投入市场,但科技产品的快速迭代已在加速倒逼技术人文的反思与提升: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技术?

不光是自动驾驶,从大数据到基因组到人机互联等,技术带来了健康、安全和高效等有利的一面,但也带来了人际疏离、隐私泄露、贫富差距拉大等不利的一面。虽然,作者在书中的措辞并不犀利、尖锐,但启发人们思考的内容却不无深刻。然而,他们只是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表现在书中,对于许多问题的分析、探究基本上浅尝辄止,如果你要从他们那里获得答案,尤其是明确可供执行的行动方案,估计会大失所望。

再者,他们在论述科技的弊端时常常“就技术论技术”,忽略了人类社会的复杂度,尤其是忽略了历史、社会与文化结构的多重因素对技术运用的影响。所以即使得出一个大体方向性正确的结论,但推断、论证的过程也较为粗糙,过于直线思维。

不管怎么样,二十多年来我们见证了指数级技术的增长,也真切地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红利。但对比盖茨版本的《未来之路》,我们早就走过了一味高唱技术赞歌的年代,到了应该冷静反思与重新评估技术的时候了。在此意义上,维韦克·瓦德瓦和亚历克斯·萨尔克弗的著述有其时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