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聚焦三大结构变动 从金融视角解读“双循环”
|
⊙记者 祁豆豆 ○编辑 吴晓婧
近期,“双循环”成为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热词。昨日,在上海证券报社主办的“2020年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从双循环的金融视角切入,分享了金融体系中三大结构变动及其相互之间的动能循环。
在屠光绍看来,循环就是要让各种市场资源和要素畅通起来、连接起来,形成更高的发展能量和质量。就金融体系的变化和动能循环,屠光绍认为,要在国内外经济市场环境的变化中重点关注三大结构的变化。
首先,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这主要是回答一个问题,即实体经济的钱从哪里来?具体到融资形式和融资主体,需要重点关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四个方面。
屠光绍认为,将来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一定要均衡,这样才更为合理。同时,在应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动,特别是创新创业的发展,要大力增加股权融资比例。资金层面,更重要的是如何不断地把短期资金转变为长期资金。而融资结构的变化,最终要反映落实到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上。“下一步,银行业的发展一定是质量重于数量,以金融科技为支撑,促进已有银行机构更多走资源重新配置、重新组合之路。”他强调,要大力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以适应融资结构的变化趋势。
其次,要关注居民财富结构的变化,即居民家庭的钱往哪里去?屠光绍认为,应该从储蓄和非储蓄、房地产和金融资产、单一资产和多元配置、普通群体和高净值群体等方面关注其中的变化。在他看来,从储蓄到非储蓄的比重调整还在持续,这与居民收入增长和金融体系发展提供更多选择密切相关。同时,居民家庭从对房地产等不动产的投资,正在向更多金融资产投资进行转化。而在资产配置方面,随着家庭收入增长,资产多元配置正成为一种潮流。不过,居民理财需求的加速增长,也伴随着理财需求的分化,由此金融机构也在满足普通群体投资理财需求基础上,加大了对高净值群体财富管理的资源投入。
最后,要关注资本市场结构的变化。屠光绍指出,无论实体经济的钱从哪里来,还是居民家庭的钱到哪里去,都离不开资本市场这一重要载体,而资本市场结构也一直在变化、优化、调整。为此,他建议,从市场结构、企业结构、资本和资产结构、股东和股权结构等角度,观察资本市场的功能。
“市场结构以包括私募股权基金在内的多层次市场为依托,更看重对于不同类型企业服务的能力和包容。企业结构则更多体现在企业的行业结构变化上,近年来,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资本市场越来越多地拥抱新经济,面向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企业越来越多,这种企业结构的变化就反映了资本市场服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功能。”屠光绍分析称。
而资本市场更细微、更深层次的变化则是股东和股权结构的变化。屠光绍注意到,伴随市场发展产品丰富,特别是注册制改革后,专业化、机构化步伐明显加快,上市公司股东结构因此发生很多变化。在科技创新企业发展过程中,股权的架构也会面临新的需求,由此会产生双重股权架构的企业。值得一提的是,科创板的包容性已经为A股市场迎来特殊表决权的上市公司。
屠光绍表示,社会融资结构、居民财富结构和资本市场结构之间相互影响、循环互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必然会促成资本市场的结构优化,必然会满足实体经济越来越多的需求。而资本市场的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也必然会加速家庭财富结构的变动,其变动又会影响社会融资结构,反之也一样。“三大结构之间的互动和良性循环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在金融体系的具体体现,最终反映的是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