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一季度业绩两极分化
资产质量持续好转
|
□相较去年末,上市银行今年一季度的资产质量情况已普遍好转,不良水平降至低位。
□一季度末,基金重仓持有银行股占比5.52%,相较于去年末持仓上升2.34个百分点。
◎记者 魏倩 ○编辑 陈羽
截至昨日晚间,38家A股上市银行一季度报告披露完毕。
数据显示,大多数银行营收、净利增长归正,实现首季“开门红”,只是两极分化愈发明显,好的净利润高增,同比增幅超过22%,差的净利润下降超过11%;而资产质量表现虽然持续好转,但不足之处是,大多数银行并未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降”。
市场分析普遍认为,随着疫情防控稳步向好,行业基本面也持续向好,特别是此前三家高估值银行的“超燃”业绩,带来一波银行股亮眼行情。Choice数据显示,昨日收盘,38只银行股仅2只股价下跌。年初至今,银行(申万)指数上涨9.53%,在28个行业中排名第四。同期,银行股受到资金青睐,据长江证券统计,一季度末,基金重仓持有银行股占比5.52%,相较于去年末持仓上升2.34个百分点。
业绩分化鸿沟愈见明显
在保持稳健扩表的节奏下,多数上市银行首季实现营收、净利双增,但是分化十分明显。
三家高估值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招商银行——盈利强劲,营收和净利同比增速分别为10.18%和18.53%、21.80%和18.32%、10.64%和15.18%。
截至记者昨日晚间发稿,梳理已发布的一季报数据发现,净利同比增速最高的是江苏银行。报告期内,该行净利润同比增速高达22.79%,营收同比增幅也达到17%。
如此好的业绩,使得江苏银行受到市场追捧,股价表现亮眼。年初至今,江苏银行股价上涨25.82%,是目前涨幅最高的银行个股。
有不少银行营收同比下降,净利增速在个位数。股份行中的浦发银行、浙商银行今年一季度的营收增速同比分别下滑10.65%、3.43%;净利同比增幅分别为7.7%、1.06%。
区域性银行中的郑州银行、厦门银行、紫金银行今年一季度的营收增长呈现双位数下降,净利同比增幅为个位数。特别是紫金银行的营收同比下降22%。
也有业绩继续大幅下滑的银行——民生银行。截至3月末,该行营收、净利同比降幅分别为12.69%、11.43%。该行解释,营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持续压降非标准化投资,非标投资规模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相关收益同比下降35.38亿元。该行估值跌至谷底,截至昨日收盘,PB(市净率)仅为0.45倍。
净息差仍在收窄
由于去年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多次下调、资产端收益率下降等多个因素,反映银行赚钱能力的重要指标——净息差(利息净收入/平均生息资产)普遍继续收窄。
净息差收窄,是这些年银行业的常态。年初,不少上市银行高管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今年行业净息差水平将进一步下降。
因此,部分银行将目标聚焦在提升中间业务收入,以此带动非息收入增长。报告期内,平安银行实现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25.4亿元,同比增长50.2%;宁波银行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11亿元,同比增长65%;招商银行一季度实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72亿元,同比增长23.3%。特别是招商银行,该行非息收入超过营收一半,占比逼近60%。
不良“双降”难觅
经过大力处置不良资产,出清风险,相较去年末,上市银行今年一季度的资产质量情况已普遍大为好转,不良水平降至低位。
业绩报告显示,截至3月末,股份行中的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杭州银行、厦门银行、宁波银行等银行的不良率在1%左右,较去年末环比下降。截至3月末,宁波银行的不良率更是仅为0.79%,与去年末持平。同时,宁波银行拨备覆盖率高达508.57%,在上市银行中可谓“一枝独秀”。
不过,从披露不良相关数据的上市银行报告来看,今年第一季度一个比较明显的情况是,多数银行并未实现不良“双降”——不良率下降的同时,不良资产余额较上年末继续增长。截至3月末,交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011.0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4.06亿元,增幅3.49%;不良贷款率1.64%,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截至3月末,招行不良率1.02%,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540.5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42亿元,同时不良贷款生成率(年化)0.95%,同比上升0.1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