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保险业缘何淡化“开门红”
◎记者 黄蕾 ○编辑 颜剑
在经历了前三季度的保费增速滑坡之后,为来年准备的保险业“开门红”比往年更受外界关注。然而,始于2021年四季度的“开门红”不仅来得晚,且异常低调。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开门红”历来是保险公司每年的重头戏。相比往年9月便“锣鼓喧天”般的热闹场景,2021年四季度的“开门红”备战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变化之一是时间节奏普遍延后。今年四季度率先启动“开门红”的仍然是中国人寿,但相比去年整整晚了一个月。紧随其后的是平安人寿,于11月初推出系列年金产品,而去年其“开门红”时间是10月。另有多家大型险企截至目前仍未披露“开门红”方案。
变化之二是造势宣传异常低调。以往“开门红”,各险企不仅提前布局还大造声势,纷纷打出“限时销售”的气势。为了提振代理人的销售士气,个别险企往年不仅提高短期佣金,还额外附赠价格不菲的实物甚至是购房首付款。但今年底的“开门红”,从公司到代理人都异常安静。
保险业“开门红”风光不再?低调背后有何深意?综合记者采访来看,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从外部环境看,监管部门近年来一再强调业务节奏的稳健,要求险企淡化“开门红”。去年10月底,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规范管理促进人身保险公司年度业务平稳发展的通知》,强调各险企应合理规划全年发展任务,平衡业务发展节奏。
其次是内部主观条件使然。从部分险企反馈的情况来看,由于今年保费收入目标达成情况不太理想,这些险企仍在为完成2021年目标在冲刺,尚无暇顾及为2022年做充分准备。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支撑“开门红”的基础与动能日渐式微。
一是人身险行业人力发展明显放缓,险企必须要摒弃人海战术和片面追求规模和业绩、以高费用换取短期业务发展的经营思路,转而聚焦提质增效。
二是随着投保人群年龄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年轻化,客户的保险认知在逐渐加深、保险消费习惯逐渐成熟,“开门红”惯用的销售套路亦很难影响到他们,客户更需要的是产品及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从近年来部分险企在产品设计更聚焦养老健康保障来看,这一迹象已经逐渐显现。
保险业一直以来过分强调与重视“开门红”,这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全年保费收入分配不合理,会导致险企费用投入规划、人员配置效率、产品价值率、销售规范等方面大打折扣。
今年底的“开门红”淡化迹象,是一个积极健康的信号。其实,不少险企已在内部积极提出淡化“开门红”,从行业长远健康的角度来看,保费增长曲线图应该因消费者需求之变而变,而不是过多受季节性因素影响。
可预见的是,随着“保险姓保”发展理念的深入,“开门红”保费占比过高的不合理格局将会逐渐改变,这也符合行业持续回归保障、健康有序发展的监管基调。
对于投资者来说,也应该正视和理性看待保险业淡化“开门红”的转变,不能仅从年末或者年初单个月的数据来评估全年的业绩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