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版 公司  查看版面PDF

2022年

4月25日

查看其他日期

2022年中国经济七大政策“靠前发力”观察

2022-04-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接1版)

人民银行表示,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激发市场活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落实一个“准”字:

聚焦痛点难点助企纾困

超1.5亿市场主体是中国经济的基石。市场主体越有活力,经济“肌体”才会越健康。

疫情冲击下,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难加剧。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下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指数均在景气临界值100以下。

越是压力大,越要聚焦市场主体的“急难愁盼”。

一笔近300万元的留抵退税税款,近日退达到上海荟朵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这让企业资金压力一下子减轻了不少。”公司总经理雅兰说。

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正在各地落实,预计全年退税减税规模约达2.5万亿元。4月1日至15日,已有4202亿元留抵退税款退到52.7万户纳税人的账户。

聚焦企业融资难题发力。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和授信户数,分别同比增长24.6%和42.9%,小微企业贷款需求进一步释放。

从减税降费,到金融支持;从14部门出台43项政策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到加大对物流通畅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金融支持……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聚焦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

各地因地制宜推出更具针对性的纾困举措:深圳出台“30条”措施,湖南出台“36条”措施;江苏在出台“40条”措施的基础上,提出更大力度的“22条”……

今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施行,加快推动实现全国登记注册业务规范化标准化,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看来,围绕放宽市场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记者了解到,围绕市场主体“燃眉之急”“心之所盼”,各地各部门正加紧研究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消除痛点难点,改善发展环境,市场主体才能渡过难关、“青山常在”。

着眼一个“畅”字:

打通堵点精准发力

有效需求不足,投资内生动力不强,房地产土地购置面积下降,部分行业“卡脖子”问题突出,疫情波及导致部分省份人流物流畅通受到严重影响……

这些中有的是长期以来的“短板”,有的是最近面临的困难。必须依靠结构政策“点穴”式的精准发力,才能打通供给与需求、联通国内与国外、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

——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方面,鼓励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一方面,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更好满足投资和消费升级需求,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各项政策正在落地见效。一季度,全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7%、14.5%。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3月份,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共缓缴税费2567亿元,基本覆盖全部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有税申报户;加大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拓宽“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渠道;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准备再培育3000家以上……今年以来,面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有关部门和地方协同联动,从纾困、培优两方面着力解决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

——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

针对当前疫情多发、物流不畅问题,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明确要求,要改善物流从业人员工作生活条件并给予延期还贷等金融支持,足量发放使用全国统一通行证,核酸检测结果48小时内全国互认,实行“即采即走即追”闭环管理,不得以等待核酸结果为由限制通行。逐个攻关解决重点地区突出问题。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房地产业规模大、链条长、涉及面广,对国民经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坚持“房住不炒”,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是当前房地产政策的着力点。

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0.7%,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3.8%,销售额下降22.7%。供给增长放缓,需求预期转弱。

应对新情况新挑战,各地因城施策做出相应调整,支持首套刚性购房需求、合理改善性需求、租赁住房需求。100多个城市的银行自主下调了房贷利率;部分城市对生育二孩、三孩家庭购买首套住房的,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

突出一个“新”字:

科技政策提升“硬实力”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在空间站执行任务半年之久的三位航天员顺利出舱。今年,我国还将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并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

科技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支撑和引领作用。百年变局下,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点上的突破,又要有面上的提升;既要重视科研院所,也不能忽视市场创新主体。

今年以来,各部门打出推进科技政策扎实落地的“组合拳”——

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继续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一批政策礼包接连出台——

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显著加大;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人民银行明确,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总额度为2000亿元,支持企业范围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科技企业。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这将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定向支持,助力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硬实力”,为创新注入更多新动能。

锚定一个“活”字:

努力向改革开放要动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是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

面对多重压力挑战,用改革的办法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与创新活力——

《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4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多项改革文件,释放出持续深化改革的鲜明信号。

就在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为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行动纲领,必将对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更好利用发挥、巩固增强我国市场资源的巨大优势,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产生重要影响。

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精准施策,不断推进。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打造对外竞争合作新优势——

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吸引世界目光,再次发出“开放强音”。中国明确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优化外资促进服务,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今年以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2021年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施行;跨境电商综试区再扩围至全国132个城市和地区;第131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线上开幕,吸引境内外参展企业约2.55万家……

在国内外疫情反复、国际局势新变数增多形势下,我国对外经贸面临一些新挑战。保障物流畅通,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协调解决外资企业复工复产,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诸多政策举措积极发力,护航外资外贸平稳发展。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中国将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应对压力和挑战,也将为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

抓好一个“协”字:

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人口、资源禀赋差异巨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协调发展,既是手段又是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如同“弹钢琴”,要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

今年以来不确定因素增多,更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雄安新区,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一季度43个重点项目同时开工,全年将安排重点项目230多个,承载千秋大业的“未来之城”正拔节生长。北京城市副中心,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1000亿元规模。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再提速。一季度深圳海关“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累计进出口吞吐量达5.4万标箱,同比增长超6倍。3月31日开张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为区内人才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支持长三角地区率先形成统一的大市场。

围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浙江、江苏、云南、湖北等多地近日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审议2022年工作要点。浙江印发高质量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持续推进长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安徽发布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行动方案,推动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落地。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东下达专项资金2亿元支持沿黄9市开展生态保护,山西印发“十四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青海召开相关项目建设推进专题会议……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不确定因素增多,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发力乡村振兴面临巨大考验。

对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等具体安排。

跨越南北、承东启西、连接城乡。充分发挥这些区域增长极和动力源作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将为我国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重在一个“保”字:

社会政策兜底民生

保民生,事关大局。越是遇到困难,越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就业位居“六稳”“六保”之首。面对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今年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17.58亿元,比去年增加51.68亿元。

从研究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举措,到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百万见习岗位募集等专项行动,再到组织实施“春风行动”为农民工、脱贫人口提供就业服务……今年以来,我国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重点群体就业。

灵活就业是约2亿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面对疫情带来的困难挑战,各地加快完善灵活就业政策。

广东等省份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社保的户籍限制;北京、海南等七省份和七家互联网平台企业正在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补齐权益保障的短板。

疫情期间更不能忘记困难群众。今年,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比去年进一步增加,达1546.83亿元。

为降低疫情等因素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加强失业保障力度,在发放失业保险金等常规待遇基础上,向广大失业人员发放失业补助金,向失业农民工发放临时生活补助;加大生活物资保供稳价力度,及时发放补助补贴,简化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其他低收入群众的救助流程,确保“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退休人员养老金将迎来“十八连涨”。目前,福建、江苏、海南、西藏、宁夏、贵州、山西等地已公布了城乡居保省级基础养老金上调方案。

“七”头并进:

形成稳增长政策合力

面对复杂局面,七大政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七”头并进汇聚起稳增长的合力。

多重风险挑战下,一季度中国经济迎难前行,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但部分主要指标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正视困难。“202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环境不容乐观,但中国仍有足够政策空间支撑经济稳定增长。”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芮泽说。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更加注重协调配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日前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

“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系统观念,加大政策力度,提高政策精度,形成政策合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张宇贤说。

围绕经济平稳运行,更需迎难而上、奋力向前。相关权威部门表示,一方面要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控制住本轮疫情;另一方面要抢抓二季度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稳增长举措,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廖岷日前表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相应的政策已经明确,各项措施目前都在按照提前发力、精准施策的要求全力推进,更多政策组合也在研究和储备之中。

“我国产业体系全,超大规模市场空间广,改革开放红利多,经济治理能力强,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要继续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全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努力实现全年预期目标任务。

(记者齐中熙、申铖、姜琳、刘夏村、吴雨、谢希瑶、周圆、胡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