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版 要闻  查看版面PDF

2022年

5月12日

查看其他日期

方舱里的那一抹红

2022-05-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龙华中路方舱病区党小组召集党员群众会商对王大号(右五)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推荐意见

◎记者 范子萌 ○编辑 黄蕾

什么是红色?

既是方舱病房入口处那高高悬挂着的党旗,也是每一位病区党小组成员心中的信念和使命。

上海龙华中路方舱医院入口处,一面鲜红的党旗在微风中飘扬。这是王大号在出舱前一晚挂上的。

“90”后王大号是龙华中路方舱志愿者,E区区长兼卫生巡察小组组长。在方舱医院期间,他也完成了从群众到递交入党申请书的蜕变。

“我是被方舱里的正能量所影响的,我打心底里渴望成为像他们(党员)一样的人,走到哪里都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这是王大号的心声。

点滴微光,汇聚成团。短短十余天时间,龙华中路方舱医院临时党支部收到了来自病区党小组的5封入党申请书。他们中有来自一线的水电维修工人、私营店主,也有管理人员、普通职工。

虽然他们隔着口罩看不清对方的脸,但是他们都有一份方舱情、一颗向党心,都是彼此向上的力量。

他在出舱前一天做了一个决定

出舱回家差不多半个月了,回忆起方舱里的经历,王大号依然很感慨。

王大号是江苏人,来上海10年了,是一家商场的管理经理,已经很适应上海的生活了。但在刚刚入舱时,他整个人还是懵的,不过很快就调整好了情绪。

龙华中路方舱医院收治的病人情况比较复杂,老年患者比较多,不少人还患有基础疾病。该方舱设计床位1500余张,入驻的广西援沪医疗队共295人,其中医生45人、护士238人。鉴于以上情况,需要充分发动舱内党员和志愿者。

王大号知道后,和隔壁床的一个兄弟一拍即合,一起报名加入了志愿者团队。作为志愿者小组长的他,每天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

清晨5点,协助广西“大白”核酸检测;

深夜8、9点,扫码发放测试管;

每天,4次体温核查;

日常物资发放、秩序维护、消息传达……

“多干活,人才有劲”“多练谈吐,少练吐痰”,他那些风趣诙谐又充满着正能量的口号,也鼓舞了舱内的病友们。

在忙碌的志愿者服务中,他心里还有更深的向往——“我每天都看到他们(党员)冲在一线,积极地带领着志愿者团队工作。这些工作其实很细碎、很繁杂,除了方舱宣传、卫生巡查、物资配送,还要给大家作心理疏导,能够每天都坚持下来,是真辛苦。开党员学习会,他们就搬着病区的小板凳,围坐在病区外的坡道空旷处。我是打心底里尊敬和佩服他们。”

4月23日,也就是王大号离开方舱的前一天,他郑重地向龙华中路方舱病区党小组递交入党申请,希望也能够用自己的光亮来照亮他人。

病区党小组对他在龙华方舱表现情况的鉴定书中写道:“自4月18日入住龙华方舱以来,王大号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从一名普通志愿者做起,主动担当作为,成为E区负责人,采用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方式,为片区270多位病友提供配送物资、主动关怀、心理疏导等暖心服务;积极配合医护工作人员开展各项工作及秩序维护,得到了广西医疗队党员代表、片区党员群众的一致高度认可。”

“自病区党小组首次会议以来,王大号主动配合承担包括卫生巡察等多项工作,快速组建卫生巡察队伍;同时,在本片区积极组建物资配送、文艺宣传等骨干团队力量,为片区生日的病友送上温馨祝福。在其本人获得出院资质的第一时间,与片区志愿者及时沟通,做好工作交接及后续安排,体现了良好的责任感。”

“王大号在疫情特殊时期体现了积极担当的勇气、迎难而上的斗志、解决问题的智慧,用行动向党组织交上了一份神圣的入党申请书。”

以上情况得到了龙华中路方舱医院临时支部委员会的认可。

他在入舱第二天组建了一支队伍

冯青松也是最早一批入住龙华中路方舱的,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方舱建设者。

作为一名工程师,他先后参与了上海漕宝路方舱医院、徐汇滨江西岸艺术中心方舱的建设工作,但却在施工过程中意外被感染。

或许是职业使然,更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使然,他对这里每一位“战友”充满着深深的共情与关切。

4月18日凌晨4点半,龙华中路方舱医院开舱;4月19日晚,冯青松进入龙华中路方舱医院;4月20日,在接到指挥部通知后,冯青松快速组建龙华中路方舱病区党小组,成为党小组组长,并组织志愿者积极有序地投入到抗疫行动中来。

这是一间由4S店改造而成的临时方舱,入院患者人数最多时1300多名。初入方舱医院,慌乱和无助感不免侵袭。

“一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请亮出身份,参与行动!”

一种无言的默契,凝聚出一支队伍——龙华中路方舱病区党小组诞生了。

由此,一抹“红色”在方舱医院里流动,温暖着人心。

“首次召集党小组会议时,有8名党员同志到会,也正是这8名同志,让我们的党小组快速运转了起来。”冯青松说。这个由病区党小组组建而成的小小“指挥部”,在随后的日子里,维系着方舱内有序的工作节奏,更不忘给这里平添一份温暖。

“我们一起跳强身健体操、张贴卫生提示、布置心愿墙,我们还给病友们过生日、一起用镜头记录着大家有爱的瞬间。”病区党小组副组长王意香告诉记者,通过观察和沟通,我们发现这里的不少病友都不敢让亲戚朋友知道自己眼下正在方舱内。

“他们接电话的时候,总要找一个安静没人的地方;家里人提出要视频连线,他们就躲进被子里面假装马上要睡觉。”王意香深知,这些“善意的谎言”的背后,是他们不愿让家人好友担心的善念。“我们党小组和志愿者就常常商量,该做点什么,让大家开心起来。”

临近病友的生日,指挥部和病区党小组考虑办一个简单的生日仪式。但是方舱内的物资毕竟有限,他们就想办法准备了简单的清水蛋糕。

“当我们捧着蛋糕走到那位病友面前时,他既意外又惊喜。”王意香回忆说,这位病友告诉他们,自己也是一名企业主管,平时给很多员工过生日,但是在方舱里过生日,真的是很特别的一次,他很感动。“那一刻,他脸上的笑容,让我们每个人也都感到很温暖。”

王意香告诉我们一个细节:“在病区党小组成立初期,组长的个人身体状态其实不太好,一直在断断续续地咳嗽。有细心的病友还发现,他有一次还咳出了血。在状况略有缓解之后,仍然继续投入了工作。”

而冯青松只是笑着说,“和许许多多热爱上海这座城市的人一样,这里有我的‘小家’——爱人和孩子;这座城市,以及所有一起战斗的同志,也是我的‘大家’。”

他们是穿梭在方舱中的“蓝色浪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这一股红色力量在不断壮大。

“快来,和广西‘表妹’一起跳舞!”志愿者张磊师傅一吆喝,其他志愿者们纷纷集聚过来,积极响应。

原来,为了给患者舒缓情绪、增强免疫力,广西援沪医疗队的“大白”们组织患者做起了健身操。活泼的张师傅一会儿在队伍里领操,一会儿又给“大白表妹们”担任起摄影师。

张师傅身怀技能。哪里新来了设备,哪里的水管出问题了,哪里需要解决水电技术问题,他都能搞定。

在龙华中路方舱医院内,和张师傅一样,活跃在志愿者队伍里的还有近180余人。他们穿着蓝色小马甲,穿梭在人群中,如同一朵一朵蓝色的浪花,点缀在方舱攒动的人头之中。病友遇到难事,都会找穿蓝马甲的人。能帮到别人,这让每个志愿者都感到开心。

入院引导、物资管理、卫生巡察、文艺宣传、机动维修、分区负责……党员带头、群众积极参与的志愿者力量,有序地配合着方舱内的各项工作。

“大家彼此之间非常坦诚、力所能及地互相帮助,尤其志愿者们在一起非常开心。能够为他人服务,我觉得很有价值。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和回忆。”方舱A区区长燕子(化名),在出舱之际说出了她的心里话。

而带领着志愿者团队的病区党小组,作为与病友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基层组织,可以快速了解病友所需、所急,缓解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架起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

在即将分别之际,他们给守护陪伴他们的方舱全体医护人员写下了这样一封信:

“感谢来自广西的全体医护人员,你们不仅是我们口中亲切的‘表哥’‘表妹’,更是上海人民的兄弟姐妹……”

“难以忘怀,你们白衣为甲,带领患者舞动的身姿;难以忘怀,你们护目镜下,那一双双柔情似水的动人双眸;难以忘怀,深夜时分你们递送的香囊,和对志愿者的声声感谢;难以忘怀,离别时分你们送上的广西螺蛳粉……”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如果这个世界有天使,那一定便是白衣为甲的你们。期待,疫情退去,我们能够携亲带友,云游大美广西;而那时,我们所热爱的上海,也将敞开怀抱,再次欢迎你们。”

好消息是,方舱里转阴可以回家的人越来越多了。在方舱内呆了15天的王意香也终于等来了可以顺利出舱的消息,在即将离开方舱的时候,她把工作交接给了其他同志,也卸下了副组长的职务。“剩下的事情,交给我们吧。回去了,微信常联系。”负责交接的病友对她说。

在离开方舱的车上,看着车外的灯光,王意香想起了一天晚上。他们连着两次送转阴的志愿者出舱,每个人都拿出了手机高高举起,为志愿者们照亮上车回家的路。

“感谢所有并肩走过的病区党小组成员,所有一起战斗过的志愿者们,期待我们所热爱的上海满血归来,而那一天,我们也将摘下口罩,微笑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