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版 要闻  查看版面PDF

2022年

6月2日

查看其他日期

撬动万亿信贷 融资担保重“担”在肩

2022-06-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马慜

政府性融资担保的“放大器”功能,有望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助力经济稳增长。

5月24日,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通知,要求用好政府性融资担保等政策。融资担保被寄予厚望的原因在于:其能够带动各方资金,扶持小微企业、“三农”和创业创新群体,为助企纾困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

银担合作是融资担保落地的主流模式。上海证券报记者在一线调研中解到,在银担合作的实际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堵点”,建立长效可持续的互信机制,还需借助政策措施、科技手段优化合作模式。

撬动信用的“放大器”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省级再担保机构—市县融资担保机构”三级构架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各级财政部门通过资本金投入、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等方式,对融资担保公司提供财政资金支持。

据了解,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主要从事再担保业务。自2018年9月底开业以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累计完成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16946.93亿元,服务各类市场主体161.13万户。数据显示,2021年,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新增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7542.15亿元。

融资担保在普惠金融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带动各方资金扶持小微企业、“三农”和创业创新群体。

融资担保的核心在于风险分担机制,银担合作是融资担保落地的主流模式,其中分责贷款较为常见。担保机构为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提供担保服务,再由银行放款,出险后双方按照协议比例分担风险,这有助于缓解银行惜贷、惧贷行为,扩大信贷投放的覆盖面。

自上海发生疫情以来,融资担保充分发挥了“放大器”作用。银行机构与上海市融资担保中心合作推出“批次担保贷”。建行上海市分行已累计投放担保基金类贷款7.41亿元,203家市场主体从中受益。北京银行上海分行近两月也已投放43笔担保基金贷款,金额近1.8亿元。

在助企纾困上,融资担保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日,国务院推出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要求今年新增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1万亿元以上,计划安排30亿元资金,支持融资担保机构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

银担合作仍存“堵点”

现实中的银担合作仍然存在“堵点”。记者了解到,由于银担双方合作不到位导致风险暴露,一些银行曾大幅收紧银担合作规模,控制或调低担保放大倍数,有的甚至暂停了业务合作。

银行与担保的风险收益并不对等。银行议价能力较强,双方责任划分比例通常为2:8,也有部分担保公司将风险全部承担。

一名地方监管人士向记者表示,银行通常更为强势,是因银行一般只同当地省级、市级的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进行合作,准入门槛较高。加之银行也是担保公司最主要的客户来源渠道,因此担保公司对银行的依赖性较高。

担保公司承担的风险较高,但收益并不可观。为响应政策号召,近年来政策性担保费率已从1.5%降至0.8%,这也致使担保公司盈利性较差、经营能力较弱。

一位担保公司的从业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地方财政会对担保公司进行风险补偿,但实际申请过程并不一定顺畅,需要得到银行和担保公司双方同时确认才能扣款,这就会滋生风险责任归属争议的问题。

现实中,风险共担时常演变为风险转嫁。银行如果放松对客户的风险把控,则会导致担保公司陷入困境,双方互不信任之下,合作也难以为继,“担而不偿”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担保公司能力较弱也是银担合作的“堵点”之一。银行在区域内能够开展合作的担保公司数量有限,部分中小担保公司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公司规模、专业能力和资本实力也较弱。

一名股份行副行长亦称,虽然和担保公司有不少合作,但规模并不大。主要考虑到融资担保公司能力较弱,业务流程尚不完备,因此对于合作开展较为审慎。

银担合作模式待优化

虽然银担合作存在困难,但并非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为优化合作机制,地方政府也在积极牵头政银担合作。一名国有大行对公业务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地方政府积极撮合银担合作,政府也会分担一部分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银行对普惠小微贷款风险的容忍度。

提升银担合作效率还需借助科技手段。上述银行人士表示,在筛选客户环节,银行和担保公司需要独立调查,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事先划定区域目标客群,合作开发线上化产品,进行实时信息共享,就能提升银担合作的效率。

据了解,“低息快批”“见保即贷”等银担合作的创新模式正在多点开花。例如对特色产业集群开展“定制化”对接,进行批量审批、数据共享,打造系统直连,能够有效解决银担合作中一直存在的痛点。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建议,优化银担合作,要着重推进双方业务流程有效衔接,同时进行积极整合与改造。

“银担合作归根结底是为了分担风险,双方要在不同的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和风险管理能力中寻找交集,沿着这条逻辑主线互利共赢,才能建立可持续的银担合作关系。”杨海平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