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版 焦点  查看版面PDF

2022年

7月5日

查看其他日期

立足境内、接轨国际 中国债券市场更高水平开放进行时

2022-07-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范子萌

◎记者 范子萌

适逢“债券通”开通五周年,“2022债券通周年论坛暨互换通发布仪式”于昨日举行。对于“立足境内、接轨国际”的境内人民币债券市场,监管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及行业组织热切探讨未来债券市场开放的空间与路径。

与会者认为,信用债市场以及更为丰富的风险对冲工具,有望成为中国债券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关键着力点。

立足境内、接轨国际

债券市场开放呈现五大特点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开放已取得长足进展。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裁、债券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漪介绍,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不断加速,经过十余年的积淀和耕耘,已经形成了“立足境内、接轨国际”的对外开放制度体系和机制框架。

数据显示,目前,加入银行间市场的全球金融机构已达1038家;今年上半年,通过直投模式和债券通模式实现债券交易分别为2.9万亿元与3.8万亿元,占全市场债券交易5.5%,截至5月末,境外机构持债规模达到3.66万亿元,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3.0%。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管理部副主任荣艺华说,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境外机构入市便利性显著加强、多元性大幅提高、包容性进一步增强、协同性不断提升以及国际化程度持续加深五个方面。

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也在持续加深。据荣艺华介绍,自“债券通”开通以来,境外机构持债规模年均增速达34.7%。“熊猫债”发行规模持续提升,截至今年5月,中国债券市场“熊猫债”累计发行金额达5805.4亿元。彭博、摩根大通、富时罗素等指数供应商逐步将中国债券市场纳入其旗舰指数。标普、惠誉等外资评级机构先后入市展业。

信用债市场、风险对冲工具

有望成为债市开放的新着力点

展望中国债券市场“下一站”,现场嘉宾表示,未来的开放空间仍然取决于信用债市场流动性、债券违约风险处置的透明度以及风险对冲工具的丰富度等方面。

截至5月末,我国债券市场总规模达139万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了4.3倍,居世界第二。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规模为32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然而,国际投资机构持有的人民币债券集中于国债、政策性银行债,信用债券持仓依然处于低位。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也给予了外资加码人民币债券更多的发展空间。

对于信用债流动性这一各国市场普遍面临的难题,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曹媛媛表示,“债券通”开通以来,境内债券市场通过改革做市商制度、完善发行定价制度、改进现券交易和回购,以提升信用债的流动性。后续还将通过培育多样化的投资者,持续提升境内机构的定价能力,为投资人投资信用衍生品,提供更丰富的风险对冲工具。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陈维民表示,下一步应该大力推动信用债市场,进一步完善内地信用评级制度建设,增强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信用债市场的信心。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关于债券违约的处置机制,加强市场沟通。

境外机构的风险对冲需求,伴随着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规模的增大而进一步增长。张漪表示,目前,银行间市场主要交易品种包括各种避险交易产品都在有序向境外投资者开放,如人民币外汇即远掉交易、期权交易、利率互换、债券远期等汇率、利率衍生品交易,但是还有很大的进一步开放空间。

“我们将继续为境外机构提供更多投资交易和风险对冲工具及服务,并进一步提升境外机构参与衍生品交易的便利性。”张漪说。

据人民银行7月4日发布的公告,香港与内地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下称“互换通”)将于6个月后正式启动。张漪表示,“互换通”有望成为境外投资者参与银行间市场的又一创新渠道。

更多交易品种的开放尚待出炉。“除了‘互换通’,我们也将积极推动更多交易品种向境外投资者开放,如银行间市场其他利率及信用衍生工具等、银行间债券市场ETF指数基金业务。”张漪表示,还将持续深化银行间外汇市场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规则协调,进一步延长交易时间,提升境外机构实现人民币汇兑的便利程度。

张漪说,还将积极推动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尽快落地,支持境外机构通过现有的“直投模式”和“债券通模式”来买卖交易所债券,免去境外投资者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学习成本和接入成本,以及入市开户等操作成本,实现“一点接入、统一开放”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