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如何让金融投资学有趣、有料、有用——读《金融投资学通识》

2022-08-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金融投资学通识》
  彭兴韵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7月出版

◎邓宇

信息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知识被以碎片化或猎奇的方式加以演绎,其中就包括大众所普遍关注的金融投资领域。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金融投资通识教育的匮乏,特别是既通俗易懂、又不失专业水准的金融投资学的教程极为稀缺。《金融投资学通识》一书在金融投资的专业性和通俗性方面作了很好的平衡。本书的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彭兴韵教授。作者不仅长期深耕金融学研究,还扎根于金融职业教育一线,在不同层面的在职教育中,为学生讲授金融学知识。在职教育的特殊性,促使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以课堂上的内容独立成书,本书得以实现有趣、有料和有用的多元目标。

一本投资界的通识教育书

纵览金融投资教育的现实背景,本书的出版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金融投资教育大众化、普惠化的现实发展需求日益增长,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人均GDP跨过1.2万美元,居民的财富大幅增长,财产性收入占比逐步提升,对资产配置的需求更加强烈,这就要求金融投资能够深入大众,全方位覆盖各个阶层的居民,通过增强居民资产配置效能和供给能力,推动财富金融普惠化。二是内外部环境和形势的变化,使投资者亟须接受专业的金融投资教育,学习如何通过资产组合和分散风险来对冲潜在的外部冲击,在不确定性中获得更加稳定的预期回报。因此,未来要实现资产回报稳定增长,无论是专业的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要深化金融投资职业素养,防范金融投资的随机性和碎片化。

如作者在书中所言,针对老百姓多元化的知识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投资知识的需求,我们既要摒弃学院派教材对知识的表达和呈现方式,但同时又要覆盖最基本、最经典的金融投资学理论。因此《金融投资学通识》这本书非常清晰地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金融功能、金融体系、投资决策和金融风险为读者概述了金融投资学的重要理论概念、特征以及范畴。作者还在每个章节配套了经典而鲜活的国内外案例,这些案例既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专业理论,又能够将金融投资学的理论演变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体现金融投资学的创新过程。事实上,金融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许多经典理论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而作者在展开叙述时也将历史周期的线索置于其中。

正确认识金融的功能有助于更好地投资

关于金融的功能,作者分别从货币的职能、国家实体经济、企业等角度进行了区分。其中,货币是金融的基本要素。货币从早期的支付交易到储藏、储备职能,以及附着于货币之上的债务等均是金融职能发展的基础,理解货币是了解金融功能的前提。作者在书中把货币职能的叙述视角放在了货币形态的演化层面,包括货币从早期的实物形态到电子、数字形态等。货币形态演化的背后是经济结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货币需求的变化,体现了金融职能的深化过程。

同时,金融在国家兴盛的过程中表现为资源跨期配置和跨空间配置。国家正因为掌握了金融的主导权,才能够实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职能。企业因金融激励和财富增长获得了持续的动力,并以此激励个人积极参与劳动创造和知识创新,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当然,在金融职能的背后也出现了资本和债务扩张等问题,作者称之为金融贪婪。无论金融的功能如何演变,其最终都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命脉,而现代经济之所以出现爆发式增长,除了技术和制度要素外,金融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正确认识和理解金融的功能有助于更好地进行金融投资决策。

提到金融功能,就不能忽视金融的支柱,即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以及产权和制度、技术等,这些驱动要素共同促成了金融功能的发挥,并推动金融从初级向高级发展,进而形成了目前金融市场主体多元、金融服务层次类型丰富、金融工具完备的发达金融体系。从国家竞争的角度来看,大国在崛起的过程中,金融体系的发达和先进性成为了极为关键的指标。目前,大众所熟知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央行、银行、保险和证券机构等,也是国家最基础的金融市场主体。作者在书中简要地回顾了这四类金融市场主体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进程。目前来看,国内的金融机构主体设计充分借鉴了国际经验,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的特色,在金融市场和投资决策上表现出不同的风险偏好,并由此产生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金融投资文化。

资产配置不是简单的产品搭配

作为第二和第三大金融支柱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是作者在书中讨论的两大重点。作为金融功能发挥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先进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金融工具往往意味着发达的金融体系。其中,金融市场就包括证券交易市场、货币与外汇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三大市场分别承载着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和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又迫切需要金融市场加强创新,适应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但是,应看到,在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创新中产生了一些误区,并最终引发了经济金融危机。如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就是因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和层层嵌套的交易结构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者认为,目前大众所熟知的债券、股票、各类证券投资基金以及金融衍生品都具有各自特定的功能,大众在进行资产配置时需要深化对不同金融工具的认识,掌握这些金融工具的功能有助于理解投资组合的内涵。

投资决策的核心就在于追求金融的内在价值,既通过资产配置组合实现价值成长,又能够对冲和分散风险。作者在书中分析了金融的内在价值,即资产定价的基础,包括复利、现金流贴现、安全边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对利率这一影响资产定价的核心变量进行了讨论,重点就影响利率的宏观和微观变量、长短期利率设计等作了专业分析,这些分析为金融实战涉及的组合管理作了很好的铺垫。作者还对大类资产分类、资产配置影响因素、周期中的资产配置以及常见的投资组合策略等进行了形象地叙述,便于读者在投资决策中能够区分这些策略组合的差异特征。

资产配置不是简单的金融产品搭配,而是基于风险与收益的投资组合。做好资产配置需要投资者具备更高阶的专业知识和风险承担能力。因此,作者在书中对投资决策背后的经典理论,包括完美市场、有效市场和市场异常等在内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以此为线索,对投资决策中的行为金融理论进行了讨论。作者还分析了过度自信、羊群效应以及启发式决策等普遍的投资决策心理效应,强调投资者要敬畏市场,克服心理偏差。

作者还从实战角度出发,引入了几位大众所熟知的经典人物的投资思想,如凯恩斯的动物精神、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菲利普·费雪的成长的价值以及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等。这些投资大师的经验既带来了启发,又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地理解投资决策的多样化。事实上,这些经典人物的投资思想也是随着金融理论与实战的创新而不断得以发展。

金融投资学有两大目标:一是追求投资回报的稳定增长;二是通过金融工具防范风险。因此,作者在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用大量篇幅讨论了金融风险。金融投资的核心要义就是与风险共存,即使是专业投资者也难免会出现信息不对称或投资决策失误。

作者在书中对金融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进行分类描述的同时,指出金融风险具有相互转化与传染的特性,并且在经典的金融风险事件如郁金香泡沫、密西西比泡沫、1929大萧条、日本泡沫危机、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均有体现。作者由此总结出了四点经验:一是资产价格大涨后不可避免会出现大跌;二是心理因素对泡沫的形成和崩溃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三是泡沫的发生既可能是新技术革命,也可能是新市场和新产品等带来的商业机会,或是央行超级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果;四是泡沫破灭后,央行的货币政策动向对市场信心的恢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同作者所言,金融投资千变万化,分析风险与收益的实践精华,有利于我们在宏观上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经济社会发展,在微观上更通透地看穿人性和心理,更理性地规划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