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19版)
(上接119版)
■
内部研发软件无形资产的摊销政策:
(1)内部研发软件无形资产的摊销政策:
公司内部研发形成的软件无形资产属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对其自可供使用时起,按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和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在其预计使用寿命内采用直线法分期平均摊销。
(2)内部研发软件无形资产的减值测试程序:
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内部研发软件无形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果该等无形资产存在减值迹象,则估计其可收回金额。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根据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定。减值测试结果表明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按其差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
(3)减值测试结论:
公司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法对内部研发形成的软件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了估计,经过测算,上述无形资产的未来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不存在减值迹象,无需计提减值准备。
二、 关于研发人员与核心技术人员
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研发人员为361人,较上年同期减少243人,减少比例为40.23%。同时,报告期内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廖强、吴强因个人原因离职,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由7人减少至5人。同时,报告期内公司研发人员薪酬总额3,558.75万元万元,减少12.30%;研发人员平均薪酬7.48万元,减少11.48%。
请公司
(一) 补充说明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与研发人员薪酬总额、平均薪酬的匹配关系;
【回复】
公司2022年度半年报内列示的研发人员的数量为时点数据,即2022年6月30日发放工资的研发人员数量;与计算研发人员平均薪酬时所使用的平均人数数据不同。研发人员平均薪酬为上半年发放薪酬总数与1-6月研发人员数量平均数相除所得,具体测算为:
2022年上半年研发人员平均数及其薪酬总额的变动情况:
■
2022年上半年公司研发人员平均薪酬为7.48万元/人(3,558.75万元/476人)。
2021年上半年研发人员平均数及其薪酬总额变动情况:
■
2021年上半年公司研发人员平均薪酬为8.44万元/人(4,057.84万元/480.83万元)。
2021年上半年公司大力进行底层技术的开发、技术的产品化及SaaS化推进,引进了较多研发人员,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研发人员从年初的402人达到2021年6月底的604人,当期公司研发人员薪酬总额逐月上升,与当期研发人员数量逐渐增加匹配。
2022年1-6月,受新冠疫情持续、外部宏观经济不景气、公司业绩持续下滑等因素影响,随着公司部分研发项目的结项及公司聚焦研发方向的考虑,公司启动了人员瘦身,公司研发人员数量逐渐减少,逐步从年初的544人下降到2022年6月底的361人。
因此,虽然2022年6月30日公司研发人员为361人,较上年同期减少243人,变动幅度比较大,减少比例为40.23%,但是从研发人员报告期内的平均人数来说,是由2021年上半年的480.83人较为平缓地下降为2022年同期的476人,公司研发人员薪酬总额和平均薪酬也是平缓地逐渐降低,报告期内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与研发人员薪酬总额、平均薪酬匹配。
(二) 补充说明研发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离职的原因及对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离职的原因及对公司科创属性、在研项目、未来发展的影响;
【回复】
1、研发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的离职原因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研发人员由2021年6月末的 604人减少到361人,减少243人,减少幅度40.23%。2022年上半年公司有两名核心技术人员离职。
2020年,伴随着公司在科创板的成功上市,公司加大了技术研发的投入,研发人员数量从2020年6月30日的324人增长到2020年12月31日的402人;2021年,公司大力进行底层技术的开发、技术的产品化及SaaS化推进,2021年6月30日,公司研发人员达到了604人。
后续受新冠疫情持续、外部宏观经济不景气、公司业绩持续下滑等因素影响,随着公司部分研发项目的结项及公司聚焦研发方向的考虑,公司启动了人员瘦身,2022年6月末公司研发人员较2021年6月末减少243人。
公司主要研发项目涉及的研发人员减少的原因为:AI算法和系统研发、AI云平台、IoT物联网平台三个研发项目作为底层的技术研发,按照原计划产品已经结项或接近结项,只需保留部分人员维系产品正常的迭代,研发人员的工作量处于不饱和状态,所以人员和公司间进行了双向选择,这三个方向截至2022年6月30日较去年同期研发人员减少117人。此外,公司于报告期内进一步聚焦,优化数据安全管理系统产品线,项目研发人员减少31人。
公司于2022年4月30日、2022年6月14日分别披露了核心技术人员廖强及吴强的离职公告,详细情况请参见(2022-017、2022-029号公告)。廖强先生及吴强先生均因个人原因向公司提出离职申请,其二人与公司签有保密及竞业协议,任职期间作为发明人之一申请的专利为职务成果,所有权均归属于公司,不存在涉及职务发明专利权属纠纷或潜在纠纷的情形,因此不存在影响公司专利权属完整性的情况。廖强先生与吴强先生原从事的AI算法和大数据方面的技术研发工作均已完成,后续工作由公司研发团队承接,公司的生产运营与技术研发工作均正常开展。廖强先生及吴强先生的离职不会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经营能力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研发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的离职对公司科创属性、在研项目、未来发展的影响
公司作为物联网技术的创新者,聚焦生态环境、智慧城市等领域,致力于将物联网数据系统化和结构化,目前已形成“带着数据搞研发”、“带着数据做服务”的业务和发展模式,并已拥有以下核心产品:(1)以传感器和边缘计算为核心的嵌入式产品;(2)以“海东青”物联网数据库为核心的“海东青”物联网平台;(3)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云链数据共享平台;(4)以加密技术为核心的数据安全管理系统;(5)以 3D引擎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6)以人工智能 AI 算法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强调基于数据视角,围绕“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的战略,以数据为核心、以平台为载体和中枢,打造核心功能架构以及在垂直行业应用的实施路线,并构建“数据工厂”的体系架构作为技术支撑和组织保障。同时结合第三方合作伙伴的产品,建立完整的数据产品及运营服务体系,提供物联网大数据的技术保障体系,不断拓展物联网的能力内涵和作用边界。
公司报告期内相关研发项目已结项或接近结项,其中AI算法和系统研发、AI云平台、IoT物联网平台三个研发项目作为底层的技术研发,按照原计划已经结项或接近结项。在对研发人员进行优化调整中,公司保留了技术维护及延伸发展的能力。AI算法和系统研发、AI云平台、IoT物联网平台这几个已结项或接近结项的研发项目是公司底层架构类技术产品,目前已经应用于公司主营的业务领域,下一步公司的主要方向为应用型的延伸。
未来,公司一方面将对已经研发成功的数据库、IoT以及AI平台等底座产品进行基本的维护和升级,另一方面也将依托这些底层技术产品进行主营业务的应用型延伸扩展。一般工具类技术和产品适用周期较长,但是不排除未来的技术迭代会因相关研发人员的变动使得迭代进展不顺利的潜在风险。
公司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研发管理体系,公司所有研发活动均通过CMMI V2.0 ML5(即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评估,多年来已沉淀出一套适用于自身的较成熟的软件研发体系,规范和指导公司产品的研发和项目的实施的标准化运作。公司通过研发管理体系保障公司研发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研发成果的质量。
在对部分研发人员进行优化调整的同时,公司也根据公司业务发展和研发方向的布局,及时引进新的人才,做到研发人员“有出有进”,确保公司研发活动的顺利进行。
同时,公司响应国家3060双碳计划,持续加强开展双碳业务,截至2022年6月30日,较上年同期增加双碳领域研发人员52人,以开发双碳平台软件和碳匣碳柜等系列产品。后续公司研发人员将保持在300人左右,该人数规模与2020年上市时的人数基本相当,公司的研发活动将回归平稳状态。
公司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等方面也均符合科创属性评价标准:
■
综上,公司部分研发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的离职不会对公司的科创属性、在研项目、未来发展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三) 补充说明公司研发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是否存在持续大幅减少的风险,公司是否为稳定研发人员、核心技术人员采取了合理措施。
【回复】
2022上半年,公司研发结项的项目主要为底层架构类产品,目前已经应用于公司主营的业务领域,下一步公司的主要方向为应用型的延伸,同时,在研发人员有“出”的同时,公司也将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方向积极引进新的技术人才。
根据公司发展的规划,公司将始终聚焦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研发及推广业务,目前根据公司主要发展的智慧环保、智慧城市及智慧双碳业务,公司研发人员将保持在约300人,该人数规模与2020年上市时的人数基本相当,研发活动将回归平稳状态。
为统筹公司包括研发人员在内的全部人力资源,提高公司人才队伍与公司战略目标的匹配性和人员才能的充分发挥,公司已经将人力资源部提升部门层级,由部门级升级为中心级,升级为人力资源中心,后期将通过绩效管理的手段,对相关人员的岗位能力、职责待遇等持续进行优化管理。为了提高公司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和稳定公司技术人员队伍,公司将采取提高研发人员薪酬待遇、完善定岗定薪等绩效奖励制度等方式,并适时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等措施。
特此公告。
罗克佳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2022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