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清除,还是共存?——读《癌症传:众病之王》

2022-09-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癌症传:众病之王》
  (美) 悉达多·穆克吉 著
  马向涛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2月出版

◎徐 瑾

“癌症就是我的常态。”有病人曾经这样对肿瘤学家悉达多·穆克吉说过。事实上,癌症不是少部分人的问题,而是全体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

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数据来看,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悉达多·穆克吉在其著作《癌症传:众病之王》中指出,有的国家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人群都是癌症患者。

癌症可以说是当前人类最重要的社会议题之一,医学对于癌症的研究也有数千年跟踪记录。但是不无遗憾的是,人们对于癌症这个“众病之王”的了解恐怕还是太少。本书将癌症的漫长历史与病人的案例相结合,弥补了这一空缺。这是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曾获普利策奖,还被改编成纪录片。

医学离不开人,而每个病人的经验就是一个故事,因此作者认为医学与叙事密切相关。因此,本书不是一本冷冰冰的科普读物,更类似一部人类抗击癌症的英雄史诗。作者理性而不紧迫的叙事节奏,与作者对病人的同情与关怀分不开。

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作者常常要面对很多癌症患者,病痛的磨难无处不在,生命凋零时有发生。这些感受,令他既有加速癌症研究的紧迫感,又难免压抑甚至沮丧。可以说,正是无数患者的体验与故事,激发了本书的诞生。

癌症对于人类来说其实并不陌生。癌症总是被认为现代疾病,其实癌症伴随着人类历史,是古老的疾病。从历史记录来看,大概在公元前2500年前就有记录。当时的一位古埃及名医记录了乳房部位的“隆起性肿物”,癌症从此作为独立疾病展示在大众面前,而这位埃及名医对于这一病症的治疗断语是“无可救药”,这同时也奠定了抗癌之路的漫长基调。大概在公元前400年,也就是古希腊伯里克利时代,后来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医学奠基人的希波克拉底对癌症的建议也是“最好不要治疗,以免患者减寿”。

癌症的英文单词与螃蟹一样,都起源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描述癌症的词语“karkinos”就是来自希腊语“螃蟹”一词,这是因为肿瘤周围扩张的血管,让医生想到了正在挥舞蟹钳挖沙的螃蟹。古希腊的医生流行体液理论,即人体由四种体液组成,分别是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而癌症的起因,在当时也被认为是黑胆汁过多。在中世纪,大家通过解剖发现黑胆汁并不存在,因此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的疗法开始流行,但是因为消毒和卫生条件,病人不仅受罪,而且成功率并不高。

希腊人对于癌症起因于黑胆汁的说法也许并不正确,但是也道出了癌症的关键,即癌症是一种系统性疾病。说起来,人们对于癌症认知突破,主要发生在最近一百年内。在1914年就有人断言,人们对于癌症的具体病因与本质一无所知,对癌症认知其实与希腊人并无太多区别。

人类对于癌症有了突破性认知,是在对细胞及其基因有了更多认知之后。此时,大家开始意识到,癌症在临床层面可能千变万化,甚至每一位病人的癌症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其本质的发生机制在于细胞的无限生长,也就是说,癌细胞意味着正常细胞出现了基因突变,从而导致细胞的生长机制出现了变化。在正常细胞中,基因电路控制细胞的分裂与死亡,而在癌细胞中,因为基因电路遭到破坏,癌细胞生长机制出现异常。就这样,细胞生长失去控制,甚至到了一定阶段会让人付出生命代价。

然而,了解癌症生长机制,并不意味着可以在临床方面有的放矢,克服癌症。作者认为了解癌症机制,可以使治疗癌症的原则相对清晰:一方面找到防止易感染细胞发生突变;另一方面就是在不影响正常细胞的情况下清除突变细胞。

作者提出的这两个原则看起来简单,但是落实在治疗过程中却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除了一些放射性物质、烟草物质,人类对于致癌物以及致癌环境目前都还没有形成共识,而且临床上区分正常细胞与癌细胞其实很难。因为在某种意义上,癌症的机制就存在我们的基因之中。对此,作者甚至不得不承认,癌细胞的生存能力可以说好于正常细胞,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讽刺。

过去,癌症一直存在但是没有引发广泛关注的原因,在于癌症与年龄密切相关。比如,乳腺癌在30岁女性中的发病率是四百分之一,而在70岁女性中的发病率是九分之一。因此,人们关于癌症的历史研究并不多,我们的祖先在遭遇癌症之前多数已经因为战乱、饥馑、黑死病、天花等原因先走一步,恰恰是伴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癌症的发病率才引起重视。

癌症病例增多的原因,在于人类越来越长寿,好消息也在于,随着科学进步,癌症治疗效果目前已经有很大飞跃。从1990年到2005年的美国年数据来看,癌症患者的死亡率都在稳步下降,每年下降大概1%。除了化疗,预防也是癌症治疗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但作者指出,目前并没有在临床上经过验证的防癌生活方式,因此多数人能做到的就是遵循简单健康的生活指引。

在阅读本书时,笔者时而会为研究的突破庆幸,时而又会因临床层面的停滞感到焦虑。关于癌症的治疗,总是充斥着过分乐观与过分悲观的基调。对于这些问题的厘清,其实需要人们改变对于癌症的笼统看法。当人们谈论癌症时候,首先需要区分癌症种类。还是那句话,癌症是一个家族而不是一个病症,不同的癌症治疗存活概率并不相同。以一个年轻女性为例,如果是患乳腺癌,那么治疗后寿命可能延续20到30年;如果是白血病,虽然这种病的致死率在影视剧中很高,但实际上白血病属于比较好治疗的癌症,通常治疗后寿命可以延续30到40年。

作者也表示对于癌症研究有一种“钟摆属性”,在过分乐观或者悲观之间摇摆。真相到底如何?或许处于二者当中。当下人们虽然已经掌握不少关于癌症方面的知识,但是始终无法把癌症彻底清除出去,也许未来的焦点在于如何与癌症的共存,如何进一步延长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