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跨境投融资领域更高水平开放
打造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新高地
◎陈佳怡 记者 何奎
当前,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加速实现金融国际化、建设跨境金融体系已经成为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工作。12月8日,2022滴水湖新兴金融大会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滴水湖畔举行。在以“跨境金融:探索新片区跨境投融资领域更高水平开放”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多位专家认为,可在临港新片区探索跨境投融资领域更高水平开放,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速度。
发挥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优势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临港新片区承载着重要使命。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临港新片区作为我国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必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我们希望能在临港复制一些境外市场的产品,并发展成为临港独有的优势,让企业不用离开上海,就可以享受到对标国际市场的好产品和好服务,这些将对企业极具吸引力。”星展银行(中国)行政总裁郑思祯直言。
作为第一批直接连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银行,星展银行通过信息化服务了多家金融机构。据郑思祯介绍,2017年债券通开通后,星展银行成为第一批交易报价商,服务了160多家境外投资者通过债券通投资国内债券市场,累计交易量达3000万元。
在郑思祯看来,临港新片区具有自贸区的独特优势,外资机构应深耕自贸区,拓宽思路,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将创新的步子迈大一些。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围绕金融市场国际化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创新工作,无论是外资机构还是中资机构都应深度参与。
“金融市场国际化建设,从债券市场推进到股票市场,从机构投资者推进到个人投资者,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创新的过程。”海通证券执行董事、总经理李军认为,自贸区人民币债券就是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过程中的一大亮点。
“我们非常希望发挥投资融资、保荐研究、财富管理的功能,积极助推临港七大前沿产业的发展。”李军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地区、企业,把握新一轮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创新的重大机遇,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服务,坚定履行金融企业责任,支持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市场做大做强。
加速离岸金融市场建设
探索在上海自贸区发展离岸人民币交易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的一大举措,也是上海建设全球金融中心的重要任务。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认为,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要顺应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发展一定要通过改革、开放、创新来实现。因此,建设离岸金融市场,必须要推进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发展。
“离岸金融市场建设在很多方面都有进一步推进实践创新的条件和基础,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去抉择。”在连平看来,离岸金融市场要高效发展,须依靠银行系统。多年来,银行机构一直在开展境内的离岸业务,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管理模式。
在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是重要一环。连平表示,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总方针将更加明确,人民币自由兑换、跨境资本流动等方面将得到更大力度的推进。
“未来有必要通过发展境内的离岸人民币市场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迈上新台阶。”连平认为,通过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可以推动国内外市场参与者使用人民币进行贷款发放和债券发行,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业务。
统筹发展与安全
跨境金融具有涉及领域广、业务范围大、参与主体多等特点,蕴含的风险也呈现复杂、多元、多变等特征,在建设跨境金融体系过程中应该统筹好发展与安全问题。
在连平看来,须关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风险,如法律合规风险、资本套利风险、不同市场间交叉传染的风险。从监管角度看,应建立一整套针对监管的机制,运用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技术和新平台,丰富监管手段和工具,能更有针对性地管理一些可能出现的风险源。
“跨境金融带来了很多新机遇,但也存在许多风险和挑战。”瑞银集团亚太风险管控总监高原认为,科技创新需要量化基础建设及大数据基础建设。例如,如何对人民币衍生品进行定价模型分析,以及推出什么样的人民币衍生品,能帮助企业既对冲风险又发展业务。
高原表示,从金融科技的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搭建起一个生态环境,催生出一批金融创新企业,建立起良好的生态环境。“风险是可控的,最重要的是做好量化模型和对模型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