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中国将保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双碳”的战略定力
◎记者 陈雨康
由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的“双碳”战略与绿色发展——2022年上海公共关系国际论坛12月8日在上海举行。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解振华做了《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创新 凝聚全球气候治理合力》的主旨演讲。他表示,气候变化已成为现实而紧迫的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应对气候变化,不能就气候谈气候、就环境谈环境,而是要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能源、粮食、安全、健康等各领域协同发展,根本出路是转变过去传统的、粗放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加速转型和创新,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面对气候变化这样的全球性挑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方应同舟共济、各尽所能,坚持多边主义、合作共赢,携手积极应对气候危机——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和道德高地。”解振华表示,国际社会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启了应对气候变化谈判,迄今已进行了30多年,根本任务是将全球公共利益与各国国家利益统合起来,建立和运行一个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国际制度,推动各方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携手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解振华表示,中国将保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定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在面临多重困难挑战的情况下,保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定力,积极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节能、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森林碳汇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这是中国积极参与多边进程的底气所在,也是中国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作出贡献的真实体现。
据解振华介绍,2012年至2021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5%的经济增长。2021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2年下降约34.4%,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37亿吨。煤炭消费比重从2014年的65.8%下降到2021年的56%,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下降最快的时期。截至2021年底,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16.6%,可再生能源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45%以上,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均达到或超过3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球三分之一,全球50%以上的风电、85%以上光伏设备组件来自中国,为大幅度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作出了贡献。用于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已连续8年居全球第一。
今年以来,面对地缘冲突引发能源危机等多重挑战,一些发达国家在气候政策上有所回摆,增加了煤电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国际社会担心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会受此影响出现停滞或倒退。对此,解振华表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创新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一些欧洲国家领导人和部长也在双边会谈中多次跟我说,增加煤炭消费只是应对暂时能源危机的权宜之计,其自主贡献和净零排放目标不会改变,巴黎协定确定的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趋势不可逆转。此次能源危机让他们认识到可再生能源更加安全、更为独立,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与技术,加速实现能源转型。”解振华表示。
气候变化问题,对各国而言是重大挑战,但也带来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创新的重大历史机遇。解振华表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领域关于技术、产业、贸易、金融、标准等方面国际竞争会更加激烈。但这种竞争应该是良性、健康的,气候问题上零和博弈就意味着失败,只有合作共赢,前景才会越来越广阔。希望各方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清洁能源、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国际合作营造互信的政治外交环境,构建公平的贸易投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