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家账本”中的“加减乘除”
◎记者 李苑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3月5日提请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查《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提高赤字率和地方专项债、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税惠持续助企纾困……2023年的“国家账本”背后,反映出政府资金的投向,传递了政策调控的动向,彰显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
加法: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赤字率上调,是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的表现之一。“这一指标的设定,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必要的支出强度。同时并未过度提高赤字率,这为未来财政可持续性和财政空间奠定了基础。”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
如何拉动有效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是重要工具。今年拟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8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专项债规模适当提高,既考虑了当前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需要,也考虑了中长期政府债务风险的可控性。
预算报告提出,今年将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75130亿元,增长5.6%。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财政厅厅长刘文杰表示,今年财政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扩大支出规模,优化支出结构,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全面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完善财税引导措施,激发社会消费潜能,促进消费市场回暖升级。
减法:以政府过“紧日子”换老百姓过“好日子”
“过紧日子”已经连续多年出现在预算报告中。“节用裕民”延续了之前的主基调,意味着政府要用“紧日子”换取“好日子”,用“三公”经费的“减法”助力民生福祉的“加法”。
预算报告提出,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把牢预算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安排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67.99亿元,比去年下降0.7%。
腾出的财政资源将被用于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安排100625亿元,增长3.6%。
在财政部部长刘昆看来,政府过“紧日子”不是短期应对措施,而是应该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要压减开支,腾出更多财政资源,支持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以政府过“紧日子”,换老百姓过“好日子”。
乘法:减税降费推动形成“水深鱼归”良性循环
今年将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
“2023年,各项税费支持政策仍将对助企纾困、稳住经济大盘发挥重要作用。”财政部副部长朱忠明透露,财政部将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助企纾困需要,尽快研究明确政策,抓好落地见效,推动形成“水深鱼归”“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
从预算报告来看,今年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阶段性降至1%,继续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分别实施5%、10%增值税加计抵减。聚焦科技创新、重点产业链等领域,结合实际新增出台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杰表示,将深刻把握经济发展新变化、新趋势,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持续落实落稳落细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在扩大国内需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企业科技创新、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多作税务贡献,最大限度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除法:注重地方债风险防控不松懈
防范地方债风险,确保财政运行可持续,依然是今年财政预算报告的重点。
财政部在预算报告中表示,将从资金需求端和供给端同时加强监管,阻断新增隐性债务路径,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督促省级政府加强风险分析研判,定期监审评估,加大对市县工作力度,逐步降低债务风险水平,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对新增隐性债务等问题及时查处、追责问责。
“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部门将通过‘调结构、化存量、遏增量’减轻财政还本付息压力,保证财政安全运行,增强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财政预算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认为。
今年财政赤字规模有所扩大,但从构成看,新增加的5100亿元赤字均为中央赤字。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与上年持平,规模并未增加。
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预计,未来隐性债务将和显性债务合并监管,部分高成本、短期限的隐性债务将通过银行信贷展期、债务限额内的地方政府债券来置换,避免债务频繁到期导致财政资金周转压力加大,也避免债务成本过高拖垮财政,使得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