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以人的视角探讨经济学的本义和方向

2023-04-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厉以宁 著
  商务印书馆
  2021年1月出版  

——读《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邓 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越来越难以解释现实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经济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经济学以理性经济人为假设的路径依赖存在缺陷,很难完全适应不同的经济体制。同时,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目标的认识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高度抽象后的经济学理论虽然对人的行为、心理和人的社交网络效应等开展实证研究,但这些研究却忽视人的真实需求,更偏向经济增长和财富的增加。对此,厉以宁在其专著《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中作了批判性研究。本书以体制、目标和人作为研究主线,讨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问题、对经济前景的悲观论与乐观等问题。

作者在本书的导论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关于经济社会的现实问题以及对策,无论悲观还是乐观,都同本国社会经济的特殊性有关,同本国的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生产力水平、历史背景、自然资源的特殊条件有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开拓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作者长期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政策和现实问题,毕生致力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书中,作者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体制问题。作者认为,对经济中集权体制和分权体制的比较,是一个世界范围内有争议的问题。回顾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经验,从理论和现实层面解决所有制问题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围绕这一问题的探索和实践历经数十年,最终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体制问题涉及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此,作者在书中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私有制经济的体制问题;二是公有制经济的体制问题。其中,对于公有制经济中的体制问题,作者在本书中分别总结了集权体制和分权体制的基本特征、优点、弊病。从集权体制来看,随着经济和技术进步、消费结构发生变化,集权体制将较难适应这些快速发展的需求。经济越发展,技术越进步,消费者就越不容易满足消费受压抑的现状。从分权体制来看,虽然分权体制能够给企业经营带来灵活性,但不适当的分权会引发市场和企业激烈竞争,可能带来周期性失调,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偏弱、物价不稳定等问题。因此,作者在书中提出集权与分权结合整体制的概念。作者认为,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确立不仅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体制难题,而且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在书中探讨的第二个问题是目标。作者将目标的理想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比较,认为人们面对着一个广阔而复杂的世界,最优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只能存在于理想之中。其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信息不充分;二是即便信息充分,但需要大量分析计算,所花费的时间不允许;三是即便信息充分、现代科学能够支持,但决策成本代价过大。作者还把经济学的目标延伸到现代企业经营的目标,讨论了多样化经营与灵活定价、从“内向经营”转向“外向经营”、企业规模及垄断等问题。其后,作者从对微观经济问题的讨论转到宏观经济层面,探讨了政策指导思想现实化的深刻含义。作者认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最优的概念,因此政策的作用在于以适应性原则代替激励原则和强制原则。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结合,须要兼顾多种目标的实现及其协调。

作者探讨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其实,作者在讨论体制和目标问题时,已经对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例如体制问题涉及的城市化与人口流动问题,目标问题涉及的人力投资问题。作者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力投资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所必需的投资,所看重的是“人”而不仅仅是“物”,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产值的增加”,是“人类社会将走向何处”而不仅仅是“生产力发展到何种程度。前述两个问题讨论的最终目标在于回归到人的主体。从经济学的实际来看,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来源,人的需求催生了生产和投资,人作为劳动力是生产和投资的要素资源,而生产和投资的最终目标在于满足人的需要。因此,作者在书中用了较大篇幅讨论人力投资问题,积极倡导重视发展教育,培育专业人才等;强调研究如何关心人和培养人,并区分人作为经济研究的对象和经济研究主体的不同内涵、范畴和意义;强调经济学研究在于如何增加财富并利用人们创造出来的财富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需要。

众所周知,在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起飞,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学技术的应用,而科技发明和创造来源于人。后发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人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激活了人的发展活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庞大的人口规模构成的消费市场和生产创造能力,成为经济崛起的关键驱动力。

作者在书中对人的关注主要从经济学概念出发,把“社会的人”作为分析对象,对人的需要、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重点围绕生活质量讨论了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作者还在本书中讨论了收入分配的合理性问题,认为影响人的实际收入的主客观因素较多,在不同经济制度和不同所有制条件下,基尼系数并未完全反映其中的差异。作者相信,给定的经济体制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有可能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制度完善,来解决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问题,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初次出版本书时恰逢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有关所有制和劳动力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因此,当时作者提出所有制改革,倡导合理的分权以及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等改革设想均体现了作者的务实精神。作者提出三次分配理论,关注共同富裕,体现了作者对现实中的人的关注。如作者本人所言:“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