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5000天后,
欢迎来到“镜像世界”

2023-05-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5000天后的世界》
  (美)凯文·凯利 著
  潘小多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3年4月出版

——读《5000天后的世界》

◎杨 吉

凯文·凯利在全球网络文化和数字思想界大名鼎鼎,他拥有着广泛的粉丝基础,据称其中还包括马化腾、张小龙、雷军等国内互联网大佬。

他流传最为广泛、被奉若经典的作品是写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失控》。这本书在2010年被引进至国内。这本书全景式地记录了作者对当时科技、社会和经济前瞻性的观察与判断。后来的科技发展结果证明,作者在书中的诸多预判是对的。举例来说,他在《失控》中预言的由科技巨头掌控的“赢家通吃”现象、免费经济、物联网、虚拟现实和“收益递增”法则等,都在事后得到一一验证。因此,有关他“互联网预言帝”“硅谷精神导师”的称号也在民间不胫而走。此后,他又接连出版《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科技想要什么》《技术元素》《必然》等著作,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几何级的放大。

就知识专攻领域或所擅长的创作题材来看,作者有描述性、预测性的一面,但毕竟算不上“未来学者”,他与阿尔文·托夫勒、约翰·奈斯比特、雷·库兹韦尔等人相比,还是分属不同的赛道。但是,人们不得不钦佩他对事物的洞察力和对趋势的准确判断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每当他著书立说或做主题讲演,都会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怕错过他话语中任何一个指向未来图景的关键线索。因此,我们自然不应忽略他的新书——《5000天后的世界》。

5000天,差不多是13年,作者用它来划分时间段。“大约就是在互联网开始普及后的5000天时,社交媒体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现在,差不多也到了社交媒体出现后的5000天。”作者在书中接着写道,“未来的5000天,会比之前的5000天变化更大。我们现在使用的科技,基本都有些历史了。”很明显,作者在书中所指的5000天未必是个实际具体的天数,但是这个大概的时间跨度,尤其是被限定在“之后”的语境中,意味着作者相信并试图向人们描绘未来的科技走向和生活样貌。

“在未来的50年里,AI(人工智能)将成为可以与自动化和产业革命相提并论的,不,应该是影响更为深远的趋势。”这是作者在开篇陈述中最为重要的一句话,它引出了后续更为重要的分论点:人类将在5000天后迎来崭新的巨大平台,世间万物均可以与AI连接,现实世界与数字空间将完美融合,一个被称为“镜像世界”的AR(增强现实)世界会随之诞生。

那么,当那个时刻来临,人们将会有怎样的全新体验,又将以何种方式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不妨听听作者是怎么展望的:

“镜像世界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数百万人同时参与的、覆盖全球的层叠结构。每一个人都身处自己所在的地区,但同时又和世界上各个角落的人共同处在一个地球大小的虚拟世界中。”

“你如果戴着智能眼镜行走,眼前就会出现表示路线和前进方向的蓝色箭头,甚至会有你喜欢的卡通形象带着你前进。不仅如此,朋友提前留下的信息、有用的广告信息等也会出现在眼前。”

“当你修理复杂的机械时,每一步的操作提示都会呈现在眼前。会有箭头告诉你,应该把十字改锥对准哪个位置,或者会有下一个语音提示,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做,就好像有一位专业人士站在你身后,和你处在同一个角度,面对需要修理的部件。”

类似的段落在书中比比皆是。从内容上看,作者好像是在撰写一部科幻小说,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作者所“推演”的“5000天后的世界”是建立在技术革新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而非出于想象。也就是说,假设使用微软开发的AR头盔HoloLens 2去设计、生产和作业,它所呈现出来的应用场景会与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头号玩家》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用科技前沿技术发明出来的;另一个则是纯属科学幻想创作出来的。

作者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善于从已有的事物中发现端倪、看穿本质并且能适时地指明方向。这个能力在他以往的作品中已经得到大量、反复的验证,在本书中也能经常见到同样的情形。譬如,他在书中提到的“镜像世界”并非是他的原创,是由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家戴维·杰勒恩特早在1991年提出的。杰勒恩特认为,现实世界将逐渐被软件的数字模拟所取代,我们将生活在这种数字模拟中。当我们盯着眼前的屏幕,看到的就是现实。此时,“现实”的意义在哲学认识层面发生了重塑与改变。又如,“元宇宙”概念的火热使“数字孪生”一词常见诸报端。这个称谓原本出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约翰·维克斯。他在2010年的一份技术路线图报告中用它来描述一个由双系统组成的模型,即已然存在的物理系统和一个完全复刻物理系统所有信息的虚拟系统。

透过“镜像世界”“数字孪生”,作者在书中预言一个混合现实、普遍AR应用时代的或将开启。这种开启,就是在前文中提到的,通过对一些具有“沉浸式体验感”的数字设备的使用,现实中的我们可以在数字空间里再设计出一个对应的“我们”。就好比当我们照镜子,镜中影像就是我们真实世界中本体的“孪生”。按照我们现在的认知,镜中人自然是虚幻的,否则就不会有“镜花水月”这个成语了。但是,如果遵循着从杰勒恩特、约翰·维克斯再到凯文·凯利等人一路以来的观念来看,技术不正是在逐步构建一个与当前世界可以1:1还原的数字宇宙吗?

同时,令人满怀期待或略带一丝不安的是,借用书名所框定的时间推算,从现在起距离作者所预测的“镜像世界”大概还有10年左右。不过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创新,以及历史的非线性发展,这一天极有可能提早到来。

作者还在书中表示“5000天后的世界”不仅是“AI的时代”“沉浸式计算的时代”“新生物学的时代”,还会是“亚洲的时代”。其中,他赞扬了中国的创新成就,并断言深圳会是一个和美国硅谷地位相当的城市。

总体来说,本书是一部短小精悍却不失信息量、启发性、思考力的佳作。而凯文·凯利对科技进化的中肯与乐观的态度,也给予人们审视技术工具功过是非的一个角度。恰如作者所言,倘若5000天后的世界是“必然”的那番景象,那么从现在起,我们就要从伦理规范和隐私安全角度抓紧调整,一切都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