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巴菲特家族的价值守候

2023-06-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
  (美)彼得·巴菲特 著
  刘 翀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3年2月出版

——读《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

◎卢 扬

“你是沃伦·巴菲特的儿子?可你看起来好普通!”在本书作者彼得·巴菲特的一生中,曾经无数次听到这样的评价。这个初听起来似乎不怎么令人舒服的评价,在他看来却是对他的家庭的赞美。

凭借着命运给的上上签——被父亲沃伦·巴菲特称之为“中了投胎的乐透奖”——彼得出生在一个充满关怀和支持的家庭里。与一般人认为的不同,这个家庭带给包括彼得在内的几个孩子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礼物,就是心理上的安全感。不过,巴菲特家的孩子从小就清晰地知道,父亲的成就,不是他们自己的。“无论你的父母是谁,你依然需要弄清楚自己的人生。”

而且,老巴菲特对于财富传承有一个固守的观念。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出生时就含着金汤匙,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把金汤匙就会变成插入后背的一柄金匕首,让人逐渐丧失抱负,剥夺年轻人踏上冒险之旅、追逐自己人生的机会。所以,老巴菲特很不希望自己积累的财富,成为他的后代酣畅淋漓享受人生乐趣的阻碍。于是,和许多富豪家族不同,巴菲特家族并没有设立大型信托基金。作者和他的哥哥姐姐在年满19岁时,每个人都得到了一笔钱,但同时他们也都十分清楚,除此之外,以后也不会有丰厚的遗产等着他们。早在2006年,沃伦·巴菲特就做出了一项规模空前的慈善之举:将自己的大部分财富,大约370亿美元,捐给了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

而作者本人则自年轻时起就不断探索,经历了漫长的磨炼,最终为自己找到了最契合自己个性的人生之路,成为一名杰出的音乐人。奥斯卡最佳影片《与狼共舞》的插曲《火舞》便是出自他的手笔。他在《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一书中,并没有很热衷地讲述家族轶事,而是着重刻画了老巴菲特夫妇看重的诸多价值观。

作者认为,在巴菲特家族的人看来,“信任”作为一种相信世界很美好的信仰,被摆在他们每个人的价值观中十分显要的位置。诚然,没有人会说,这个世界是完美的,但在巴菲特家族看来,世界是一个值得人们为了把它变得更美好而奋力一搏的所在。而且,假如你想游刃有余地行走在世间,甚至还希望保持身心愉悦,那么相信世界是美好的,确实是非常必要的。当然,人可能在各种诱惑或圈套下,犯下错误,但在作者看来这些错误其实违背了人的本性。

在彼得小的时候,当他能够证明自己在过马路时可以注意到双向行驶的车辆时,父母就同意他自己走着去位于两条街以外的外祖父母家了。在作者的记忆里,父母和祖父母家的这片不大的空间,就像是“一个充满爱的泡泡,也可以说是一段爱的走廊”。彼得的外祖母,会在递给外孙的自制冰激淋筒里,放进各种各样的小糖果,彼得每舀一勺,就会发现里面有一个小小的惊喜。这种几乎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童年享受到的。作为幸运儿的彼得,在此得出的经验就是,能够让一个人自孩童时代就感到安全和信任的那些关键因素,其实完全可以与金钱和物质条件没有任何关系。

而巴菲特家族的人,还把包容,甚至欣赏与自己不同的个体和群体,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来传承。还是从这本书里,笔者第一次知道,老巴菲特夫妇,都曾积极参与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倡导平等的民权运动。巴菲特太太,还一直都把一张写着“好人不分肤色”的贴纸贴在自己的车上。不料有一天,这张贴纸上的字,却让人不怀好意地改成了字迹潦草的“好人只有白色”。由此,彼得才知道,这个世界上的种族歧视,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而在巴菲特家族中,父母平常向孩子们传递的信息始终都是“这是一个思想开明的家庭”。例如,巴菲特家的孩子,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应当永远对别人、对不同的观点表示尊重;永远要试着去理解争论中与己方对立的观点。他们不仅把这作为是一种道德上的要求,而且也视作为思想上的需要,因为理解反对观点,也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方式。

在这个家庭中,还经常展开讨论,虽然哥哥比彼得显得更能言善辩,但却丝毫不影响他们辩论的乐趣,因为在这样的讨论中,每个人都会感到更加自信和放松,而且最为关键的是他们都持有一个相同的理念:在交谈中,本无所谓谁胜出、谁落败。因为讨论不同于体育比赛,它的目的是进行思想交流,讨论者借此了解不同观点中的过人之处。所以,假如一定要评出胜负,那么其实即使是看起来“输了”论战的人,实际上也“赢了”,因为人们都从这样看似互不相让的唇枪舌战中学到了更多。

除了信任和宽容,巴菲特家族的人推崇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就是,他们始终笃信教育的力量。在书里,作者特别对两种“教育”作了区分:一种是如今被人们称作“教育”,但实际类似于职业培训。诚然,在一个早已实现了专业化细分的时代,这样的教育完全在理。但是,还存在另一种“教育”,这是一种不同于狭义的、以目标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因为生活的模样是由我们自己刻画的,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生活尽可能地丰富、圆满、令人欣喜,那么就应该尝试去学习,除谋生所必需的技能之外更有趣的知识和技能。在作者看来,广义上的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和成全好奇心,“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棒的事情之一就是为孩子的好奇心添一把火。”聊天、自己查找各种资料,以解答自己心中的某个疑问,这样的生活方式,在作者的家庭里一直是常态。就这样,“为乐趣而读”成了他的信条。不过教育的实质,除了培育和满足好奇心外,也应当与理解人性紧密关联,不仅要尽量了解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也要去察觉到我们身边其他人的动机和渴望。而这样的教育,不会从书本或搜索引擎里自动获得,它来自我们怀着敬意与各行各业人士的接触,来自用心的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