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交所200家
“三个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和比较优势
| ||
|
今天,北交所200家
“三个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和比较优势
◎记者 张雪 卢梦匀
6月8日,随着易实精密敲响上市钟,北交所迎来第200家上市公司。
从首批81家上市公司起步,不到19个月时间,北交所存量上市公司达到200家;累计公开发行融资405.62亿元,最新总市值约2657.44亿元。其中,近八成企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超四成企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借助北交所的资本赋能,更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创新型企业得以“一朝闻名天下知”。与此同时,一个发掘细分、专业化领域优质市场主体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正逐步形成,一个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展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也在加速完善。
站在发展新征程上,北交所展望前路:下一步将聚焦“改革、服务、生态”,着力增加优质企业供给,着力改善市场交易活跃度,着力打造可持续市场生态,大力加强改革创新,打造特色品牌和比较优势。
加快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聚焦“更早、更小、更新”,守稳“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目标,不断追求制度设计的“精度”,北交所逐步成长为一个创新性、成长性良好的市场。当前,北交所存量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00家。
“这对我们来说是荣誉、是幸运,但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北交所第200家上市公司易实精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秘张文进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易实精密的成功上市,一方面是对公司过往业绩、经营管理及未来发展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公司要求的提高。易实精密将保持严格的公司治理水平,争取更好的业绩,努力为社会、股东、员工及合作伙伴创造更多价值。
聚焦“更早、更小、更新”,守稳“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目标,不断追求制度设计的“精度”,北交所逐步成长为一个创新性、成长性良好的市场。当前,北交所存量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00家,较去年同期实现数量翻倍。
在北交所200家上市公司中,中小企业占比83%,民营企业占比88%,近八成企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精密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细分领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化创新形态的中小企业在北交所不断涌现。
其中,不乏一批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数据显示,84家公司入选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超过八成公司入选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名录,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8家公司获得国家级“单项冠军”认证。
一长串名单,“列阵”北交所庞大的“创新军团”:有湿法冶炼及萃取技术路线国际领先,产品市占率全球第三、中国第一的康普化学;有率先解决芳纶纸领域“卡脖子”技术,市占率全球第二的民士达;有目前国内唯一实现浸没相变液冷技术和大规模部署案例的曙光数创;有打破了国际碳纤维巨头垄断的碳纤维原丝龙头吉林碳谷;有在射频同轴电缆组件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射频连接器龙头企业富士达;有连续十年出货量全球第一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龙头企业贝特瑞……一众标杆性企业已在北交所初步形成聚集效应。
创新驱动为这些企业的成长注入不竭动力。据统计,北交所200家上市公司2022年平均研发支出为3556.26万元,同比增长21.26%。其中七成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贝特瑞、海泰新能等10家公司研发支出超1亿元;平均每家公司研发强度为4.63%,约为规上企业平均水平的3倍,24家公司研发强度超10%。从专利数量看,北交所上市公司2022年新增专利超2600项,其中发明专利超600项。
发展动能又进一步转化为经营韧性。2022年,北交所200家上市公司平均实现营业总收入7.68亿元,同比增长21.95%;平均归母净利润为7152.99万元,同比增长12.12%;盈利面达92.5%,22家公司净利润超过1亿元。北交所公司整体营运资金良好,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88.29亿元,同比增长28.27%;生产建设稳步推进,购置固定资产等投资合计支出144.87亿元,同比增长46.68%。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直接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和融资,特别是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切实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推动公司的转型与创新的关键作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看来,北交所运行一年半以来,显示了中国资本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和锻造韧性、强大生命力的微观主体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也将为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全生命周期下企业韧性能力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三个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和比较优势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北交所已从平稳开市运行逐步迈向规模攻坚、功能提升的关键时期,站在新阶段新起点,未来将大力加强改革创新,推进市场高质量发展,从“三个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和比较优势。
提供优质的服务,既是交易所的基本职能,也是增强市场吸引力、形成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前期,北交所立足市场定位,聚焦中小企业和投资者等各类市场主体需求,持续优化审核注册程序衔接安排,加快高质量上市公司供给,提供多元化的融资品种、融资方式和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实施更加灵活的股权激励安排。
“北交所从规模、市场完善程度、公司质量、企业上市速度等角度来说,表现都非常亮眼。”在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付立春看来,北交所持续创新、不断突破,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带来了生机。
一批标志性改革举措已经取得了积极效果:北证50指数提供了市场表征和投资基准,带动发行了8只指数基金;融资融券业务丰富了投资者交易策略,目前两融标的股票71只;混合做市改善了交易质量,13家做市商为36只股票做市,贡献了做市股票成交金额的7.16%;已发行地方政府债和国债超2.14万亿元,形成股债并进的发展格局,其中国债发行业务实现了境内交易所服务国债发行的新突破……
北交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北交所已从平稳开市运行逐步迈向规模攻坚、功能提升的关键时期,站在新阶段新起点,未来将在中国证监会的统筹指导下,大力加强改革创新,推进市场高质量发展,从“三个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和比较优势。
据该负责人介绍,在着力增加优质企业供给方面,北交所将进一步完善发行上市准入安排,提高效率、明确预期,降低企业上市成本,让优质企业更好更快对接北交所上市,坚持市场化方向,完善发行定价制度,推动形成良性新股发行生态。
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年化换手率约190%。在着力改善市场交易活跃度方面,后续随着优质企业的增加,北交所将持续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扩大混合做市、融资融券业务规模,充分发挥制度功能。北交所还将积极做好投资者服务工作,提高投资者参与度,支持公募基金加大北交所投资力度,丰富市场指数体系和基金品种,为各类投资者参与北交所创造更好条件。
在着力打造可持续市场生态方面,北交所将推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等行业机构深度参与北交所市场建设,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的投入,提高工作质量;同时,主动加强与产业、科技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等各方面的协同,引导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更多向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聚集。
北交所市场建设方兴未艾
“北交所应全力推动上市企业数量达到更高量级,同时在充分用好直联机制的前提下,持续优化北交所上市渠道,使其更具竞争力。”
“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00家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优质标的足够多,资金才会持续流入,流动性才会改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新鼎资本董事长、创始合伙人张驰建议,“北交所应全力推动上市企业数量达到更高量级,同时在充分用好直联机制的前提下,持续优化北交所上市渠道,使其更具竞争力。”
在富士达董秘鲁军仓看来,北交所的设立不仅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融资平台,规范了企业运营体系,还让更多的投资者认可了北交所企业。他期待,未来北交所继续优化制度,提供更加完善的再融资途径,进一步提升市场活跃度;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北交所的影响力。
“一个成熟且运行规范的市场,应兼顾所有参与方的利益诉求,保证平台的良性运行。”康乐卫士董事长郝春利建议,未来北交所可大力推行询价发行方式,适度加大融资规模、降低投资者门槛,支持境内外两地上市的相关制度安排。
“未来,北交所发展应以服务中小企业、激励差异性创新和法治化、市场化理念的显著标签和特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成为中小企业成长的‘助手’、投资者可信赖的‘护手’和支持国家创新发展的‘能手’。”张鹏表示,与此同时,企业发展也要着眼于长期主义和价值投资,正确对待短期利润波动与市场调整现象,将企业发展置于“百年老店”“老字号”的思维之下,聚精会神于主业,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实现量质同步提升,以过硬的质量和服务占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