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社董事长叶国标:发挥资源和平台优势服务国家战略
|
◎记者 何奎
12月8日,上海证券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国标在2023滴水湖新兴金融年度大会“数字金融打造全球核心竞争力”分论坛上表示,临港新片区的建设是国家战略,上海证券报将发挥在资本市场深耕30多年积累的资源和平台优势,为临港新片区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贡献“上证力量”。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指明了方向。
叶国标认为,从某种角度讲,金融就是数据和信息,谁拥有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谁拥有更加强大高效的算法和算力来处理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谁就拥有核心竞争力。数字金融正以前所未有的浪潮席卷而来,成为推动当下及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金融广泛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模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旨在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防控金融风险。
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现代金融正加速成为经济发展新的“三驾马车”。其中,现代金融发挥着特殊作用,引导金融活水和资本力量支撑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再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循环,也是一种逻辑,更是一个生态。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最关键、最重要、最迫切的是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的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形成“一城一带一湾”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外滩金融带、陆家嘴金融城、滴水湖金融湾,已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主战场和重要载体。“中国的滴水湖,世界的金融湾”,昭示着临港新兴金融的宏伟蓝图和未来前景。
临港新片区,从集聚企业和企业家,到聚集金融机构和金融家,再到目前聚集科研机构和科学家,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优良企业、优质资源加速在临港汇聚。这里不仅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充满了活力和魅力,而且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临港,是开放之城、创新之城,也是未来之城。开放是临港最大的使命,创新是临港最大的优势。临港是年轻的城市,也是年轻人的城市。
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地方经济的顶梁柱,拥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价值,所以各地政府都在积极培育和推动企业上市,企业上市后继续支持其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
统计显示,全国注册企业数超过5000万家,A股上市公司仅5300余家,可谓万里挑一,是企业中的佼佼者和优等生。上市公司数量不多,但分量很重,大多是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链“链主”或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这5300多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超过80万亿元,2022年营收总额超过66万亿元,占到全国GDP的近六成。实体上市公司去年利润总额占到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半壁江山。
上海证券报既是以权威、专业、价值为宗旨的全媒体财经机构,也是开放、服务、分享、共赢的资本市场综合性服务平台,致力于整合、聚合各方面的优质资源,为地方政府、资本市场和市场各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叶国标表示,上海证券报和全国5300多家A股上市公司,银行、保险、基金、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监管部门、要素市场、产业园区、行业协会等都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服务与合作关系。下一步,上海证券报将发挥资源和平台优势,服务临港,服务国家战略。
上海证券报1991年7月1日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创办,1995年开始由新华社主管主办,是中国证监会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法定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媒体,是新中国第一份提供权威金融证券专业资讯的全国性财经日报,既拥有专业性、市场性、服务性的优秀基因,又拥有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的红色基因。经过32年发展,现已形成包括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上证App、上证音视频、上证微信、上证微博等平台在内的全媒体矩阵。
上海证券报追求政治品德、新闻品格、专业品位、服务品质、一流品牌的有机统一,要做中央政策权威的解读者、市场秩序公正的维护者、投资者权益坚定的守望者和行业声音可靠的传播者;要积极履行中国资本市场喉舌、耳目、智库职能,要做跟中国资本市场相匹配、跟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相匹配、跟新华社地位相匹配的政经大报、财经大报、产经大报。
2023滴水湖新兴金融年度大会“数字金融打造全球核心竞争力”分论坛由CFA协会和上海证券报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