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市主板公司争当创新研发排头兵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沪市主板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超过600家,市值占比近26%,资本和创新要素实现有效对接下,涌现了一批研发创新的排头兵
□2023年前三季度,沪市主板公司研发投入合计达到4956亿元,同比增长6.83%。2022年,沪市主板公司研发投入超过8491亿元,占全部A股公司研发经费总投入的27.5%
◎何昕怡
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沪市公司一直是技术研发的主力军,持续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1月4日,拓普集团签约50亿元投资建设机器人核心部件生产基地;1月2日,永和股份投资2.79亿元建设含氟高分子材料项目;恒瑞医药用于癌症与糖尿病领域的3款自研新药在国内接连获批上市……2024年开年,就有一批沪市主板公司争相“报喜”,发布了创新研发项目的新进展。
近年来,沪市主板公司创新研发力度不断增强,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加速。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截至2023年12月31日,沪市主板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超过600家,市值占比近26%,资本和创新要素实现有效对接下,涌现了一批研发创新的排头兵,在带动产业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发投入强劲
作为技术创新升级的主阵地,一直以来,沪市主板公司在研发上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
据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沪市主板公司研发投入合计达到4956亿元,同比增长6.83%。2022年,沪市主板公司研发投入超过8491亿元,占全部A股公司研发经费总投入的27.5%。
从增速上看,以2022年年报数据计算,相较2019年,沪市主板公司研发投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其中,19家公司研发投入超百亿元,数量上较2019年翻倍。
从研发强度上看,2022年沪市主板实体类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约为2.05%,较2019年增加近0.5个百分点。其中,361家公司的研发强度超过5%,25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20%,数量上分别比2019年增加68家、10家,增幅分别为两成和六成以上。
分行业看,传统行业持续推进转型升级,高技术行业不断坚持科技创新。其中,公用事业、商贸零售、煤炭、建筑材料等行业相关沪市主板公司的研发投入,三年平均增幅均超30%;通信、电力设备、电子等行业的研发投入平均增幅均保持在20%至30%,有力助推我国科技的高水平发展。
比如,身处先进制造行业,中国中车试验列车单列最高运行时速已达到453公里,CR450新一代动车组研制取得新进展;国电南瑞则在“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控制方面,不断推出电力系统多源互补协调控制系统等产品。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突飞猛进的浪潮之下,相关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围绕低碳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等汽车发展新技术、新趋势进行全面布局,广汽集团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度的研发费用分别达到17.07亿元、13.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63%、38.43%。高研发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广汽自主品牌扎实、高质量发展。
聚焦强链补链
沪市主板聚集了一大批产业链链主和行业龙头,这些公司近年来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引领产业整体技术跃升发展。其中,就有一大批为服务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公司。
天地科技研发投入连续三年保持增长,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达到13亿元,同比增长10.29%。公司积极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23年在“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公共安全”等专项领域已牵头申报项目3项。
在智能化煤矿建设、煤机智能制造、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等领域,天地科技持续攻坚克难。通过远程集控系统对成套装备的协同控制,公司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系统较原先的掘进速度提高了2至3倍。同时,公司研发的国内首套煤矿井下智能化钻机多机协同控制装备,突破了多机协同群控、数字孪生虚实联动、数据可视化远程控制等多项重大技术难题。
再看厦门钨业,公司聚焦钨钼、稀土和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2018年至2022年累计研发投入55.9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03%。近年来,在光伏晶体硅片切割领域,厦门钨业通过自主研发,推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用高强度钨丝,拥有十余件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
在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厦门钨业加速实现高端切削工具的国产替代,持续加强硬质合金切削工具的研发。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直径0.03毫米微型刀具,是世界上最小可批量生产的螺旋刃硬质合金立铣刀,已成为下游制造行业所用部分高端装备中关键精密零部件的必备。
央企奋发创新
需要提及的一个亮点是,沪市主板公司中,央企研发力度和投入持续加强,创新引领作用突出。
2023年前三季度,沪市主板央企合计研发投入超2392亿元。与此同时,近三年来,沪市主板央企研发支出中位数从2.22亿元稳步提升至2.79亿元,研发占比达到3%的主板央企数量由104家增至116家;98家主板央企连续三年研发投入占比在3%以上;41家主板央企连续三年研发投入占比在5%以上。
持续的研发投入,助力沪市央企实现技术跨越,也推动着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中国建筑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筑科技创新,近三年研发支出均在百亿元以上,2023年前三季度研发支出超过277亿元。公司承建的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群山中2400米岩石之下,是我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也是世界上岩石覆盖厚度最大、综合配套设施最好的地下实验室。
针对该项目,中国建筑攻关团队解决了世界级的设计施工难题,不仅在混凝土等材料配比上进行创新,还在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上另辟蹊径,研发了“空中造楼机”“零海拔屋”等众多建筑业前沿科技成果,助力科学家在宇宙暗物质等领域进行更前沿的探索。
中国石油研发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其近三年研发费用累计超500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接近140亿元。
目前,中国石油形成了超深超高压天然气勘探开发、陆相页岩油地质理论与勘探开发、百万吨级乙烷制乙烯等一批前沿技术,取得全球首台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我国两口万米科探井等重大标志性成果,关键技术及装备国产替代率达到85%,打破了相关技术“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不断转化成端稳端牢能源饭碗的“最大增量”。
2023年5月,中国石油首次进入“2023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50强”,科技创新实力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