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产业体系向“新”而行
◎记者 李雁争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锚定这一目标,制造业企业奋勇争先,神州大地气象万千。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推动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值得重视。
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等领域,以真知灼见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向“新”而行。
新技术:
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全球占比超42%,保持全球领先;工业级5G模组成本较商用初期下降90%……2023年,我国科技创新硕果累累,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基础。
展望未来,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带来了再攀科技高峰的信心,也带来了把握创新机遇的建议。
“未来,我们将全力推进半导体光刻胶全面国产化,彻底解决光刻胶‘卡脖子’难题,为国家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持续贡献力量。”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志伟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赵玉龙建议,高质量建设国家实验室体系,助力实现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副主任工程师曹天兰建议,给予中小燃机研制单位更多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推动燃机领域人才培育。
新产业: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必然选择
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2023年,制造业“强起来”的步伐持续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制造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处在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可以说是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挑战巨大、责任重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必然选择。
“新趋势下,过去那种习惯于‘做规模’、盲目扩产能的做法难以跟上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必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说。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字化是重要抓手。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最全的工业门类、最多的企业场景红利,大模型作为生产力工具,可以与传统产业进行‘数转智改’结合,成为产业数字化的重要赋能者。”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周鸿祎认为,2024年,中国发展大模型的关键是抓住场景红利,最大的机会是将大模型向产业化、行业化、垂直化和深度定制方向发展,这也将成为中国在全球大模型竞争格局中的一条突破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副总裁、首席财务官钟铮认为,智能制造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智能制造将有效带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加快渗透融入制造业各领域各环节,推动研发模式、生产方式、组织形态等加速重构,大幅提升产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关键指标。
新融通:
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产业提出创新需求,创新推动产业价值提升,二者共生共融。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必须要打通创新和产业之间的“卡点”“堵点”,加快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打通“堵点”,关键在于建立“自下而上”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需求发现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
“龙头企业要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加强产业前瞻系统部署,加大创新投入,推动创新资源跨行业、跨区域整合,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协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表示。
打通“堵点”,要积极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效能,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表示,登陆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有效解决了医药创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资金问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认为,一个活跃的创投与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能够有效促进创新资本形成,赋能科技成果转化,进而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代表委员们认为,2024年,尽管内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但是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融通的发展,将汇聚成势不可挡的强大动能,推动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沿着更完整、更先进、更安全的道路矢志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物质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