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范小云:加强政策协同与统筹 加快发展科技金融
|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范小云:
加强政策协同与统筹 加快发展科技金融
◎记者 马慜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范小云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她重点关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等话题,围绕加快科技金融发展、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等方面提交建议。
加强政策协同与统筹
确保同向发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围绕发展大局,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在范小云看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提法,意味着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运行与管理步入新发展阶段,也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日益成熟的具体表现。
“经济运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其重要标准是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将财政、货币、产业以及其他支撑领域的政策形成合力,以实现经济政策的高效落实。”范小云表示,要在各类政策协调配合的过程中避免“合成谬误”的发生,尤其要防止“一刀切”政策的出台,避免改革中发生“急转弯”,这就需要从整体性、全局性的角度来进行政策布局。
对此,范小云建议,当前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针,通过各项政策的精准发力实现跨周期逆周期调节,在经济发展中稳中求进、先立后破,善作善成,实现提升宏观政策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谈及货币政策的未来走向,范小云建议,未来要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盘活存量、提升效能,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从宏观上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从微观上优化融资结构,对中小微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实行“精准滴灌”,进而实现货币政策执行的灵活适度和精准有效。
加快发展科技金融
构建新质生产力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范小云认为,金融高质量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普惠金融的下沉深度、覆盖广度、服务力度,以高质量金融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金融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加快建设良好、完善的金融生态体系。”范小云表示,要在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方针指引下,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在法治化建设的框架下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金融安全,加快金融强国的建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就金融强国建设的具体发力方向,范小云建议:金融要积极助力“三农”,服务于乡村振兴建设;要服务于科技创新,通过金融高质量服务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全面发展;要构建合理分工又高效协调的金融市场服务体系;要加快建设和完善全面服务于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与监管体系。
“基于科技对金融的不断推动,金融产品系列将日趋丰富,金融市场将走向繁荣,金融配置资源的能力也将不断增强,这些都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范小云说。
围绕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这一话题,范小云对记者表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这都是在释放明确的信号:一方面要推动“引进来”,即稳步扩大金融领域的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贸易和跨境金融的便利,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和长期资本来华投资。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即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断扩大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金融服务覆盖与贸易和产业支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经济支持。
“当然,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通过穿透式监管等手段,防范跨境金融贸易的风险发生和传导,加强外汇市场的稳定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范小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