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读《市值管理应用:逻辑、路径、实证》
|
◎朱平芳
“市值管理”并不是一个新的财经名词,自2014年5月市值管理被写入第二个“国九条”以来,已接近整整10年。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务院第三次出台的资本市场指导性文件,因而也被称作是指导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新“国九条”。新“国九条”明确,要“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研究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纳入企业内外部考核评价体系”。市值管理的重要性再度凸显。
市值是上市公司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公司实力的象征,是股东财富的标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市场对市值管理概念与理念的认知产生偏差,在强大的需求之下,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市值管理供给,甚至一度出现利用资金、信息、技术优势操纵股价,侵害中小股东的“伪市值管理”。对此,监管者发出了积极倡导与强化监管并重的声音。
市值管理之所以被市场严重误读,与它的理念没有得到正确传播不无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市值管理?为什么说市值管理不是类别股东追求股权市值短期最大化的财技?市值管理如何成为上市公司为全体股东追求好公司与好股票相结合的系统工程?这些问题,将在《市值管理应用:逻辑、路径、实证》一书中得到解答。
本书作者毛勇春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市值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从事市值管理研究和实践达十余年之久。加上此前出版的《市值管理方略:激活需求、创造价值》《市值管理新论:从定性到定量》,作者先后出版了三本市值管理业务专著,并称市值管理三部曲。
正本首先要清源。本书共分为三篇10章。在第一篇中,作者用了4个章节阐述了市值管理的底层逻辑。通过辨析,厘清了公司市值与内在价值的关系、市值管理的评价逻辑,并阐明市值管理是公司战略管理核心内容的理由。作者将多年研究实践与当前资本市场状况相结合,形象地提出了市值管理的目标是好公司与好股票的结合。作者认为,好公司是好股票的基础,不断获取市场溢价、又有内在价值支撑的好股票是好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标签,是股东回报的真实来源。市值健康的标准是市值大于内在价值,有溢价,并处在合理的区间,即市值与内在价值之间的变化存在溢价协同。至此,市值管理不再是神神秘秘、高深莫测的财技,而是堂堂正正、逻辑清晰的资本价值观。这种道的正名、理念的传播,远比术的零和游戏更有意义。
比如,好的公司往往重视市值和股东回报,会在市场非理性低迷时主动进行有效的市值管理,根据自身的财务情况回购并注销股份,维护全体股东利益,提升公司每股收益,向市场释放公司健康发展的积极信号。这样的公司往往会顺利度过股价低迷期。反面的例子则是,一些公司盲目搞股本扩张,或增发或送转,市值规模似乎在短时间内获得增长,但业绩不变甚至下滑,导致每股收益不断下降,这样缺乏内在价值支撑的市值,当然是亚健康或不健康的。
作者表示,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的市值管理应该回归本源,不是类别股东在资本市场施展的财技,而是上市公司积极拥抱技术进步、主动参与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不断回报股东的方法论,并且是使市值充分反映公司内在价值的系统工程。有了这样的认识与理念提升,市值管理就会迎来正确实践的春天!
在第一篇的基础上,本书的第二篇用4个章节讲述了市值管理应用时的路径推演。作者在定量解析市值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探讨“市值管理”实践时优选路径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这里,作者引入溢价协同这一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话讲,溢价协同代表了市值增长与内在价值增长的偏差,即溢价协同值=市值变化率-内在价值变化率。在合理区间内,溢价协同值高代表获得市场溢价且有内在价值支撑;突破合理区间后,数值高则预示内在价值支撑不够,数值低则代表获得市场溢价的能力不强。
在介绍市值管理的优选路径时,作者指出,市场会把不同“溢价”给予不同的“增长”。每家上市公司市值增长的驱动力是不同的,有的是商业模式、有的是行业壁垒、有的是成本控制,不一而足。上市公司应该通过分析,找到影响市值的核心要素与变量,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市值管理的优选路径。
本书的第三篇用2个章节进行了实证交流。通过市值管理视角解读近年来在资本市场的成功案例,进一步阐明正确的市值管理理念与应用要领。从作者对长江电力的解读中也可以看出,作为央企市值管理模范生,长江电力将市值管理与战略管理相结合,依据公司实际情况,从全体股东利益出发,“精心”开展市值管理,合理、恰当地运用资本市场工具。比如大股东三峡集团在长江电力股价低迷期的5次增持,起到了维护其市值的积极作用,使公司市值增长线与价值增长线达到了很好的协同,且持续上行,成为上市公司中少有的穿越牛熊的公司。
上市不是企业发展的终点,而是新的开始。截至2024年3月31日,10年来市值没有增长的上市公司有619家,占A股市场的27.18%,其中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250家,占比40.39%。上市后再也没有在资本市场融过资的上市公司有2396家,占比44.71%。市值规模在50亿元以下的上市公司有2830家,占全市场的52.81%。作者表示,这一切都表明,市值管理的必要性。上市公司的价值存在于市值之中,上市公司从登陆资本市场起,便处于负责价值创造的上市公司营运系统以及负责价值实现的资本市场应对系统中。这两个系统如何很好地协同,是所有上市公司的重要任务。
资本市场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极度浮躁的一面,但当铅华洗净,资金最终会聚焦于上市公司的业绩。明白了这一切之后,上市公司更应该静下来,好好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径,持续认真地通过市值管理,提升每股收益,做好价值创造、价值传播、价值实现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这也是本书给读者以启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