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央行在二级市场增加国债买卖与欧美经济体量化宽松有根本区别
◎记者 张琼斯
4月23日,财政部明确,支持在我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
分析人士认为,我国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国债买卖,在历史上已有先例、在国际上有类似操作、在法律上有依据和支撑,且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随着可行性和必要性的提升,我国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有望进一步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更好配合财政政策实施,促进宏观政策有效传导。
开展国债买卖具有可行性
历史上,我国央行曾在1997年尝试国债买卖操作,但受限于市场深度、广度不足,很快中止。
多年来,我国国债市场有了长足发展,为央行开展国债现券买卖操作创造了条件。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我国国债市场规模已居全球第三,流动性明显提高,这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现券买卖操作提供了可能。
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也是欧美国家普遍使用的货币政策操作。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家强表示,欧美主要经济体货币当局在二级市场通过购买国库券、国债来调节流动性,达到影响国债收益率的目的,这是欧美经济体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工具。
从法律角度看,我国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国债买卖也具备法律依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国债买卖也具备现实需要。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今年我国将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如果央行在二级市场购债,一方面可以缓解国债大量发行所导致的发行利率上行、挤压信用债发行空间等问题,另一方面也宽幅释放了流动性,实现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王家强表示,我国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国债买卖,可以更好配合国债平稳发行;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促进短端中端长端利率相协调;进一步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更好配合财政政策实施,促进宏观政策有效传导。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不少专家提出,我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可以配合财政进行赤字融资,但国债发行规模要相对足够大,同时发行节奏要相对稳定,才能有效实现政策传导,并避免市场利率大幅波动。
与量化宽松截然不同
“未来我国央行开展国债操作也会是双向的。”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明确,我国央行买卖国债与一些发达经济体央行的量化宽松(QE)操作是截然不同的。一些发达经济体央行在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用尽情况下,被迫大规模单向买入国债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
对于这一观点,市场已有共识。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买卖国债本质上是一种央行资产负债表工具,央行会根据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操作方式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央行操作国债的行为并不是QE的直接体现,而是货币政策工具的一部分,旨在维护市场流动性和金融稳定。因此,不能简单通过购买国债与否来划定是否为QE。
王家强也认为,欧美国家实施QE的前提是经济形势严峻、实施零利率政策,且央行缺乏其他政策工具,只能推行QE,被迫定期化、定量化地持续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属于非常规操作。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国债买卖不是QE,不会导致货币供应大幅扩张。
“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与欧美国家实施QE时全然不同。”王家强表示,当前我国利率保持在相对合理水平,7天期逆回购、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在1.8%到2.5%的区间,离零利率还有很大距离,属于“退可守、进可攻”的水平。
或与特别国债发行时段重合
当前,我国央行并未在二级市场大规模买卖国债。展望未来,明明表示,我国央行实施购买国债可能主要是为了维护资金面平稳运行,预计购债时段与发行特别国债的时段重合,实现货币和财政两个渠道的流动性释放,并缓解政府债供给高峰对于银行间流动性的冲击。温彬也判断,我国央行如果加大国债买断式购入,预计仍将聚焦于特别国债的承接上。
“随着货币政策工具储备进一步丰富,我们会更有底气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王家强建议,我国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国债买卖要相机抉择。从国债发行到投资等市场运行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利率、认购活跃度、市场流动性等情况,把握好操作的时点和节奏;要关注国债收益率曲线,避免出现期限倒挂或市场失灵;在操作过程中,要注重与市场沟通、保证透明度,避免不必要的非理性预期;开展国债操作也应是双向的,有买也有卖,比如当通胀回到合意区间,也可以进行卖出。
华西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田乐蒙表示,考虑到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仍然有操作空间,当前货币政策思路可能倾向于延续使用既有的政策工具。而且,由于防资金空转等诉求仍然存在,大规模购债并不直接作用于宽信用,对应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可能部分沉淀。长期看,我国央行增加国债买卖的可操作性和可能性都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