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赶到领跑”的创新样本——中国巨石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调研
| ||
| ||
|
中国巨石在超大型池窑、高性能玻璃配方、浸润剂配方等关键技术和成套装备上拥有100%自主核心知识产权
截至目前,中国巨石累计拥有有效专利1282件,专利申请量和保有量均居行业首位
今年3月以来,中国巨石四次发布调价函,显示出这家玻纤行业龙头企业的话语权
◎记者 吴正懿 杨烨
在浙江省桐乡市一栋玻璃纤维制造厂房里,一千多台由机器人组成的“新员工”灵活敏捷地张开臂膀,有的快速准确地搬运货物,有的“秀”起分拣货物的技能……这是上海证券报记者在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中国巨石未来工厂看到的一幕。
从产能不足200吨的作坊式小厂,到拥有全球超四分之一市场份额的玻纤制造商,中国巨石不仅是玻纤行业“隐形冠军”,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民共进”的亮丽样板,更是共建“一带一路”投资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创新力量,书写了一段从追赶、并跑到领跑的传奇。 “创新是中国巨石最大的竞争力,看准了就干!”在中国巨石创始人、副董事长张毓强看来,中国巨石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底气及优势,通过不断自主创新,始终坚持“领先同行五年”的目标。
从追赶到领跑
近日,中国巨石收到了一张沉甸甸的证书——基于ISO56005的《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能力》4级证书。这是该标准正式推广以来全国范围内发出的首张4级证书,也是该标准目前最高等级证书。对于全球化布局的中国巨石而言,这不仅是对企业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公司行业领跑者地位的巩固、企业形象的提升以及全球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站在中国巨石总部的展厅内,一组风电叶片引人注目。 “全球最长玻纤叶片制造所用的玻纤由我们生产,你能想象突破这项技术有多难吗?”参与这项技术攻关的专家,现任巨石玻璃纤维研究院副院长、玻璃研究中心主任邢文忠对记者说。
作为风电叶片的主流材料,随着风力叶片长度要求的不断增加,对玻纤技术迭代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如何保证叶片的刚度和重量是最大难点。“我们为此经过数万次实验,成立了很多攻关小组,从数千个配方中选出来,最终领跑了整个行业。”邢文忠说。
人人谈创新,是记者在中国巨石看到的独特景象。创新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任务,还是全体员工都乐于参与的活动,更是一项系统工程。由关键点突破引导,从工艺、技术、装备到管理,再到市场营销的全方位优化,创新成为一项全员学习活动,创新成果可以快速在成员企业间复制学习,使系统运营能力成倍提升。
“创新不一定非要在实验室,在车间里一样可以。”公司2012年从国外引进一款模拟窑炉熔化建模软件后,赵仙良作为高熔化率窑炉设计项目团队成员之一,与4名成员组成项目攻关小组,攻克了窑炉高熔化率的目标,一举降低成本超千万元。据介绍,近年来巨石每年奖励员工创新的资金达数千万元。巨石每年申报的内部项目达到600项以上。
让很多中国巨石老员工颇为自豪的,是张毓强在2008年主导的E6玻璃配方突破之战,也正是那次技术攻关,中国巨石打破了美国对该技术的垄断,成为首个在海外获得专利授权的中国企业,并由此打开了中国玻纤产业的发展大门。“玻璃配方在我们行业是几十年一贯制,没人敢碰,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把原来1吨的配料成本从1300元降到500元,极大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张毓强回忆说。
当时正值金融危机,为节约成本,中国巨石将很多部门进行了合并优化,但研发部门不仅不合并,还进一步扩建了。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摸索着写配方到中试量产,研发小组经历了无数次的跌倒、爬起,终于在一年后实现了E6配方玻纤全面量产,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同年,中国巨石还在纯氧燃烧技术、新产品研发、生产技术改造升级等方面取得突破。2009年,中国巨石高端产品的比例从原来的5%提高到15%。到2010年,中国巨石营业收入比2009年增长50%。
从E6、E7,再到E8、E9,在创新攻坚的道路上,中国巨石一直在进行自我超越,在超大型池窑、高性能玻璃配方、浸润剂配方等关键技术和成套装备上拥有100%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拥有行业唯一的中国专利金奖。截至目前,中国巨石累计拥有有效专利1282件,专利申请量和保有量均居行业首位。今年3月25日、4月13日、5月17日、6月2日,中国巨石四次发布调价函,显示出这家玻纤行业龙头的话语权。
敢为人先“走出去”
中国巨石的展厅有一张世界地图,上面记录着企业每一次“走出去”的步伐。从中国桐乡、九江、成都,走出国门到埃及,再到美国……这张巨大的全球产销网络清晰明了。全球化,已经成为这家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基因。作为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中国巨石是国内较早在国外设厂的企业,并一直将国际化战略坚持到现在。
2011年,欧盟委员会启动对中国玻纤行业反倾销制裁,给正处于发展期的中国巨石带来了考验。“我们产品在全球市场占到一定比例后,‘双反’、贸易保护压力会如影随形,这不是短期问题,国内能源、劳动力、物流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制造业成本优势在慢慢消失,只有‘走出去’可以化解这些压力。”张毓强回忆说。2011年底,中国巨石落子埃及,开启了海外建厂的首战。
作为当时项目建设的“开路先锋”,中国巨石副总裁曹国荣至今谈起这段经历仍记忆犹新。“当时是摸着石头过河,出现了很多困难,其中最难的是扭转当地政府对中国企业固有的偏见,他们不相信中国企业会落地这么大的投资,因此迟迟不给予审批放行,最后在我们的不断沟通下才终于拿下批文,中国巨石也用实际行动赢得他们的尊重。”曹国荣说。
中国巨石“走出去”不是简单的投资设厂,更多是管理和文化的交融,“要守法守信,更要在尊重当地文化和习俗的基础上,进行管理的融合”。如今,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巨石埃及宛如一颗耀眼的明珠,熠熠生辉。在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巨石埃及是最为成功的项目,并带动一批上下游企业进入。此外,中国巨石的国际化建厂步伐也从埃及延伸至美国,有力化解了地缘政治波动对企业的影响。“敢到玻纤技术最先进地区建厂,就是我们走出去的勇气。”
对于国际化,张毓强底气十足。早年中国巨石产品刚进入海外市场时,客户问“为什么要买中国巨石的产品”,如今悄然变成“为什么不买中国巨石的产品”。一字之差,既反映出中国巨石耕耘海外市场的艰辛,又表明中国巨石品牌已经在全球生根发芽。目前,中国巨石已在南非、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地设立了贸易型控股海外子公司,建立了全球营销网络。
“经过多年发展,我们深感‘以国内资源供应国外市场’的老路子走不通了,眼下只有走出去,将国外的人才、土地、能源等资源为我所用,才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出路。”张毓强说。一组数据摆在眼前:在中国巨石海外建厂之前,海外营收部分的毛利率基本低于国内,随着2014年埃及年产8万吨玻纤项目建成投产,从2015年起,海外毛利率开始高于国内,从巨石埃及投产至今,巨石在欧洲市场销量翻了一番。按照规划,未来5年,中国巨石将实现产销全球化,除了国内的4个大型生产基地外,要在全球建立生产基地。
智能制造“再出发”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中国巨石的创新步伐从未止歇。智能制造,就是抢占高地、构筑护城河的重要举措之一。走进中国巨石新材料智能制造基地,偌大的车间,几乎不见工人,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产线上不断“吐”出玻纤成品,一旁的机器人自动完成包装、贴标、质量检测。机器人伸出手,把产品搬下来,送到仓储物流的输送跑道上……透过玻璃窗,可见一筒筒装好的玻纤产品在一条滚动的输送跑道上往前移动,不一会儿就被整齐地码放到仓储室的架子上。
从2018年起,中国巨石开始重点推进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四次创业。中国巨石要实现从大到强大的转变、由强大到伟大的跨越,智能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现在的中国巨石,制造智能化、管控精准化、产销全球化、发展和谐化已经深入每一个部门的毛细血管。如果说,10年前中国巨石更专注于自身的发展,那么如今作为链主企业的它,更多将目光聚焦在整个玻纤乃至新材料产业上。
在江苏淮安涟水,一座180多米高的大风车迎风转动,源源不断地将风能转化为电能,机组上“中国巨石”几个大字在阳光照射下格外耀眼。像这样的大风车还有几十座,分布在苏北大地上。这群“巨石造”的风电机组,在4月30日成功并网发电,这也是中国巨石进入新能源赛道的首个风电项目。
借助创新,新的应用场景被打开。如今,全球每3支风力叶片就有1支“巨石造”;新能源车保险杠、引擎盖、电池壳、发动机底护板,氢气储罐,还有全球首创的新材光伏边框,大到上天入地,小到民生日常,新能源、基建、汽车、家电、智慧生活等领域都有巨石的身影……巨石走出了一条“从生产玻纤到使用玻纤”的新路,并在桐乡构建起颇具竞争力的新材料标志性产业链,让高性能玻纤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
“通过上下游产业链延展,中国巨石正在围绕着玻纤主业不断提升,用创新扩展未来的发展空间,打造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玻纤行业生态圈。”曹国荣说。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中国巨石不满足于玻纤制造领域“世界第一”的标签,正在朝着价值链更高端的电子布行业进军,大力发展满足5G通讯、智能制造、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需求的新材料,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勇敢地走出去、坚定地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