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版 特别报道  查看版面PDF

2024年

6月26日

查看其他日期

“巨石配方”

2024-06-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吴正懿 杨烨

中国巨石展厅内,有刻诗一首:“古塞千年尚有基,断碑残石草离离。风烟不散英雄气,犹似吴兵百战时。”《石门故垒》诗中描述的桐乡石门镇,是中国巨石创始人张毓强的出生地,也是中国巨石书写玻纤业传奇故事的起点。相传,春秋时期吴越交界垒石为门,“石门”由此得名。从地图上看,京杭大运河自南而来,经石湾折向东去,纵贯全镇形似玉带。——历经千年,石门始终是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巨石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桐乡“石门东风布厂”的作坊式集体企业。1972年,张毓强几经周折,从江西九江玻纤总厂拉回来一台旧拉丝机,转型做玻璃纤维。当时玻纤产业,已被欧美几家龙头企业垄断。张毓强带领全员搞创新,谋改革。1993年,小作坊变身桐乡巨石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第一座中国人自己设计的池窑,实现了中国玻纤工业史上零的突破。

1996年1月9日,《嘉兴日报》头版刊发《巨石集团连创六个全国第一》一文,报道巨石玻纤在国内同行中连创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产品品种、出口创汇、企业管理、经济效益等6个全国第一。

故事行进到此,只是浙商草根创业的一个典型。更具张力的转折点是,1997年,全球经济低迷不振,当时巨石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被国外玻纤巨头并购;二是与中国建材合作。张毓强选择与后者联姻,因而有了1998年“中国化建”(中国巨石前简称)登陆资本市场的下文,开启了中国巨石高速发展、快速超越、领先全球的新篇章。

如今,中国巨石成长为名副其实的玻纤行业巨头,市场份额占全球27%,从跟跑者变身领跑者。回顾从隐形冠军到世界级企业的逆袭之路,中国巨石拥有诸多独特基因。

巨石之成,在于奔跑。每天早上6点,张毓强都会准时出门跑5公里以上,据说很多重大决定都是在清晨“跑”出来的。自创业以来,中国巨石在玻纤行业一直奋力奔跑,越跑越快,从E6配方的跟随到E9配方的引领,一步领先,步步领先。30多年来,中国巨石不断锻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话语权,用张毓强的话说,“要保持始终领先同行5年”。

巨石之基,在于混改。在中国建材的充分信任、授权与支持下,中国巨石的活力得以充分释放,较早建立了全面创新管理体系、竞聘上岗的人才选拔机制,以及多层次经济责任制考核体系,成为“央企市营”的典范,借助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当前巨石的生产效率已经是行业最高水平。张毓强不止一次感叹:“中国巨石如果没有国有股东的支持,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地位。”

巨石之魂,在于创新。中国巨石有着完整的创新体系,确定了五大系统支柱以及15种创新机制;建立起一支学科齐全、专业配套的创新团队,每年将不低于3%的营业收入用作研发投入。目前,中国巨石形成了全员创新的氛围,力求全方位、全参与、全流程、全覆盖、全天候、全领域、上下游、立体化搞创新。公司鼓励员工以项目制的形式进行创新攻关,只要是公司员工,都可以做创新项目的组长。公司根据创新项目的收益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最高可达百万元。公司还将创新业绩纳入员工晋升机制。

中国巨石,正行进在第四次创业的路上。从1993年到2003年的第一次创业,中国巨石成为国内玻纤行业产能第一企业;2004年到2011年的第二次创业,成长为全球玻纤行业产能第一企业;2012年开始,中国巨石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第三次创业;2018年,中国巨石建成了全球唯一、规模最大的15万吨智能制造生产线,开始重点推进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四次创业。

“对外坚不可摧,对内熔炼自己。”张毓强曾向上海证券报记者如是解释“巨石”的含义。中国巨石官网则诠释:“巨石者,天地之骨,支撑乾坤,驮万物而不倦,育群英而无私。其德其性,浩然长存。”

”尽管领先对手,但中国巨石始终有极强的危机感,公司新展厅的主题是“变化”——只有变化是不变的。当前,中国巨石向新质生产力要新动能,向深化改革要新活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

以创新为锚,中国巨石的“巨变”,是结果,更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