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版 特别报道  查看版面PDF

2024年

8月31日

查看其他日期

从产品出口到产业出海
上市公司加速全球化布局

2024-08-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柴刘斌 记者 王玉晴

从产品出口到产业出海

上市公司加速全球化布局

◎柴刘斌 记者 王玉晴

无论是产品出口,还是产业出海,大批上市公司看好海外市场机会,上半年加大了海外市场拓展力度。上海证券报记者通过Choice统计,截至8月29日,A股上市公司中有4768家披露2024年半年报。其中,2427家披露2024年上半年境外收入数据,合计创造境外收入2.8万亿元。2.8万亿元占4768家公司总营收的10.63%,而去年同期这一比例为9.68%。由此可见,境外收入对上市公司群体的重要性有所提升。

电子、化工、机械、跨境电商等行业是上半年出海增长表现最好的行业;相比之下,锂电、光伏行业在前两年迎来出口“高光时刻”后,上半年遭遇海外收入下降,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不过,走向全球依旧是中国企业的坚定目标。产业出海、多地布局成为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

1204家上市公司境外收入同比提升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29日晚9点,共有4768家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半年报,其中披露境外收入数据的公司达2427家,占比50.9%。1204家实现境外收入同比提升,428家企业的收入结构中境外收入超过境内收入。

从总量来看,上半年境外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公司有52家,电子、汽车、交通运输行业公司数量位居前三。其中,境外收入最多的5家上市公司分别为洛阳钼业、美的集团、立讯精密、比亚迪、中国海油。

从占比来看,上半年境外收入超过总收入一半的企业有428家,电子、机械设备和汽车行业公司数量位居前列,分别有76家、48家和42家。

1204家公司的境外收入实现同比增长,机械设备、医药生物、基础化工、电子、电力设备等行业公司数量靠前,均超过100家。其中,增幅最大的前3家公司分别为运机集团、跨境通、金辰股份。

“有一句最近流行的话——不出海就出局,展示了科技化发展到今天,中国企业产能和部分领域的高新技术输出产生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效应,未来将呈现为新一轮有序、有规模、有集聚效应抱团出海的趋势。”美森集团总裁赵清对记者解读道。

电子、机械等出海提速 锂电光伏境外收入下滑

拆分行业来看,今年上半年出海的“明星行业”与去年已有所不同。其中,电子、机械等行业上升势头明显,而去年海外营收增长迅猛的锂电、光伏行业却因为产品价格快速下降,境外收入出现收缩。

得益于全球消费电子市场的显著复苏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推进,上半年,电子行业的境外业绩可圈可点。截至29日晚,有11家电子行业公司披露境外收入超100亿元,其中立讯精密居首,公司上半年外销营收达900.71亿元,占总营收的86.94%。华塑控股则跑出了加速度,公司上半年境外收入同比增长27.11%。

国内行业周期筑底的上市公司瞄准海外市场控风险、谋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紧密相关的工程机械行业即是代表。徐工机械在2024年半年报中分析道:“相比国内市场处于大周期筑底阶段,海外市场空间巨大,周期波动性小。作为徐工发展一以贯之的主战略,国际化不仅是实现珠峰登顶的必由之路,也成为当前穿越行业周期最重要最紧迫的出路。”上半年徐工机械国际化收入219亿元,同比增长4.8%,国际化收入占比44%,同比提升3.37个百分点。

近两年出海势头十分迅猛的锂电、光伏行业,则在上半年出现了海外收入回调。以光伏行业为例,截至29日,申万二级行业分类“光伏设备”中有36家公司兼具2024上半年、2023上半年境外收入数据,可供对比分析。这36家公司2024年上半年境外收入合计558亿元,去年同期为678亿元。海外实力强大的阿特斯、阳光电源今年上半年也未能幸免地出现境外收入下滑。东方日升境外收入由去年同期的93亿元降至54亿元,TCL中环由40亿元降至16.6亿元。

中企出海总体处于“再平衡”进程中

深入分析锂电、光伏行业遭遇的境外收入回调,可以看到中企出海方式正在发生改变。除了行业内部供需问题引发价格下降之外,欧美地区实施的贸易壁垒也是两行业境外收入下降的重要因素。企业采取的应对之策,一方面是出海构建在地化产能,另一方面则是在全球分散布局。

出海建厂已成为企业应对贸易壁垒的重要措施。在锂电行业,受国内链主企业走出去的带动,以及海外国家与当地企业合作意向的拉动,产业链公司正加速在海外建设产业。此外,国产品牌汽车也有望实现“欧洲造”,东风汽车、上汽集团等均在谋划赴欧投资建厂事宜。产能出海的势头从产线设备供应商的收入中可见一斑。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商利元亨近年来大力拓展海外市场,获得国内出海企业海外订单及欧美韩地区客户订单。2024年上半年利元亨实现境外收入约2.34亿元,已接近去年全年2.54亿元的境外收入水平。

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先德对记者分析,未来的全球供应链结构将呈现去中心化的特征,由多个最终品的生产节点取代单一的“世界工厂”。中企出海总体上依然在再平衡的进程中,不是依赖于个别国家和地区,而是全面开花,以此分散风险。地区分布上,中国企业向东盟、韩国以及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海增速较快,对美国、欧盟的增长平缓。

赵先德进一步分析称,在这一趋势下,中国企业的中间品出口将大幅提升。原因之一是,一些海外公司的最终品生产转移到其他区域,但上游供应链依然离不开中国,因此需从中国出口半成品和零部件到其他地区进行后续生产。此外,很多中国公司也在积极进行海外产业布局,融入全球供应链新体系。这些公司同样需要中国的上游供应链来保障半成品和零部件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