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利他主义:塑造一个全新的市场生态

2024-11-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
  (加)克日什托夫·普莱克 著
  吴艺蓉 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年10月出版

——读《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

◎潘楷昕

传统经济学里的“理性人”假设,总被当成市场分析的金科玉律。根据这一假设,人们在做经济决策时,都会像数学家一样精确计算利益,追求最大化收益。但克日什托夫·普莱克在《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这本著作里却让我们换个视角看世界。作为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的政治学教授,他站在传统经济学的对立面,毫不客气地指出,这种理论就像纸上谈兵,从根本上忽略了人类内心的情感和道德复杂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当人们在超市挑矿泉水,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普通品牌,售价1美元;另一种标明部分利润会捐给慈善事业,售价1.5美元。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选贵的那一瓶。为何?多花的那0.5美元买来的不只是水,而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我满足感。

按照“理性人”假设,大家应该果断选便宜的那瓶水。然而,普莱克却认为,关键不在于那几毛钱,而是在于人们做了件“好事”之后的暖心感觉。利他主义,不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小插曲,而是一股潜藏在市场中的情感驱动力,是把理性计算抛在一边的温柔风暴。

市场中的情怀与真诚力量

普莱克在书中表示,利他主义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消费者意识觉醒的必然结果。当人们觉得自己能对社会和环境产生影响时,打开钱包的方式也会跟着转变。今天的购物者早就不再盲目追求“便宜大碗”,他们希望消费能带来改变世界的小成就感。这种变化,让传统经济学家挠头不已。

近年来,社会企业和慈善资本主义在全球掀起了一阵旋风。这些公司不再满足于只做冷冰冰的赚钱机器,而是要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角色。它们不仅卖产品,还卖理念,把环保、人类福祉和社会责任写进了企业的“生存手册”。

Patagonia,这个品牌在利他主义市场行为中简直是“现象级”的存在。它卖的不是普通的衣服,而是一种生活态度。这个品牌鼓励人们“买少但买好”,甚至在黑色星期五这样的购物狂欢节里,大声呼吁大家少买新衣服,改修旧衣服。这操作听上去像是商业自杀吧?但结果却是,它的品牌忠诚度和影响力逆势飙升。消费者买它的产品不是为了追赶潮流,而是为了支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Patagonia在黑色星期五当天搞了个“神操作”,他们打出广告:“不要买我们的夹克。”对,你没听错,他们叫大家别买新衣服。这种“反其道而行”的营销手法居然引发了一场销售狂潮。消费者认为,这个品牌是真心实意地在环保,于是纷纷用钱包支持这份诚意。这波操作,不仅打脸了传统的营销理论,还让市场明白了情怀的力量。

再来说说利他主义的另一个大赢家:TOMS Shoes。他们的“一对一”模式可谓经典,每卖出一双鞋,TOMS就向贫困儿童捐赠一双。这个模式不光让TOMS成了全球消费者的心头好,还让大家觉得自己成了行走的慈善家,仿佛在街头散步时也能拯救世界。

普莱克在书中强调,利他主义不再只是个道德标签,而是现代企业的核心战略。仅靠“低价”和“促销”已经赢不了市场,真正打动人心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如今,消费者越来越挑剔,他们不只看产品,还要看品牌的态度。他们想知道,每买一件商品,是不是也在支持一个善良、负责任的世界。

利他主义在市场中,不再是企业形象的装饰品,而是可以带来实际长期收益的“秘密武器”。那些真的在行动中注入善意的企业,才是真正能在市场中笑到最后的赢家。

在道德与利润之间找到平衡

在商业世界里,利他主义几乎成了企业的“金字招牌”。但正如普莱克所指出的,这块牌子可没那么容易挂稳。太多公司打着环保和社会责任的旗号,其实只是摆个姿态,根本没有真正出力。这种“表演”在商业圈里有个专门的名字:“道德漂绿”。说白了,就是把自己伪装成“环保战士”,但行动上却完全像个“甩手掌柜”。

普莱克对“道德漂绿”发出了严厉警告。他指出,这种虚假宣传不仅会损害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还会让那些真正努力做善事的企业遭殃。就像你在餐厅点了一道自称“绿色无公害”的沙拉,结果发现里面全是罐头蔬菜——是不是有被骗的感觉?

比如,某时尚巨头大肆宣扬自己在可持续时尚上的努力,嘴上说要环保,实际却在推崇“买买买”的消费主义。换句话说,它一边鼓励你多买衣服,一边又告诉你这些衣服特别环保。这种自相矛盾让人不禁怀疑:到底是真环保,还是“环保秀”?普莱克说得对:如果企业的利他主义只是演戏,消费者可不会买账。到那时,品牌的公信力就像破碎的镜子,再难拼回去了。

除了“道德漂绿”,普莱克还提到利他主义和企业盈利之间的矛盾。这就像在两条平行线之间找交集:一边是做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好企业,另一边是守住利润不让它滑坡。尽管消费者越来越愿意支持有良知的品牌,但在价格和实用性面前,他们还是很现实的。

特斯拉就是个典型例子。这家环保科技的先锋不仅致力于推广绿色能源,还在努力拯救地球。但问题是,它的车不便宜!许多消费者虽然心里赞同特斯拉的理念,但看着高昂的价格还会犹豫再三。普莱克的观点很精准:市场竞争的关键是找到利他行为与消费者价格敏感度之间的平衡点。再好的理念,也得能让大家负担得起才行。

普莱克在书中揭示了利他主义的双面性。它可以是企业赢得人心的利器,也可能是信任崩塌的陷阱。“道德漂绿”和利润冲突让我们明白,想在商业世界里靠利他主义立足,真诚和策略两者不可或缺。那些光说不练的环保口号,最后只会变成“空中楼阁”。未来的成功企业,不仅要懂得如何包装自己,更要真心实意地为社会作出贡献。消费者的眼睛雪亮,他们能分清什么是真正的善意,什么是华而不实的伪装。那些能在道德与利润之间找到平衡的企业,才会在市场的风雨中站稳脚跟,笑到最后。

科技觉醒让善良变得更透明

普莱克相信,未来的市场上,利他主义不仅会成为闪闪发光的亮点,还会是推动整个商业舞台的主角。因为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使利他主义变得更透明、更可信。简单来说,企业再也不能“假装善良”了,因为区块链会把一切好事和坏事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区块链就像个“铁面无私”的记录员,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已经开始利用它来追踪捐赠资金的流向,确保每一分钱都被用在刀刃上。普莱克认为,区块链和利他主义的结合,简直就是现代市场的“双剑合璧”,让那些打着慈善旗号的公司不得不摘下伪装的面具。

想象一个未来的场景:你给环保组织捐了10美元,然后打开手机App,看着区块链上的小绿线条,实时追踪这笔钱是如何一步步转移到亚马逊雨林再造项目中。每一棵种下的小树苗,你都看得清清楚楚。这种透明度让你觉得自己不仅是捐了钱,还成了“拯救地球联盟”的一员!这样一来,还有谁会不心甘情愿地掏钱支持呢?

普莱克直言不讳地指出,利他主义不只是市场中的一抹亮色,它是推动市场发展的引擎。它不仅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还能彻底重塑市场的游戏规则。他坚信,未来的市场赢家绝对不是那些只想着算账的小算盘家,而是那些敢于在道德和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企业。

不过,普莱克也没那么天真,他知道利他主义在市场中的应用也有它的“潜规则”。他警告说,企业在追求利他主义时,必须在真诚与营销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否则,消费者可不是好糊弄的,他们的“真诚侦探雷达”随时待命,一旦发现企业在“假装慈善”,立马就会翻脸不认人。

随着社交媒体和大数据的普及,消费者的觉醒速度简直像按了“快进键”。现在,他们不光看重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还要了解品牌的价值观。未来的市场赢家,不再是单纯的利润机器,而是那些能在道德与商业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企业。以The Body Shop为例,这个美妆品牌不仅卖化妆品,还热衷于环保、反抗动物实验,样样不落。消费者买他们的产品,不光觉得自己更美了,还会觉得自己在对抗全球变暖。用一支口红的价钱获得双重满足感,这种体验别的普通品牌可给不了!

普莱克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市场生态。他揭示了利他主义不再只是温情脉脉的道德装饰,而是推动市场进化的核心力量。未来的市场赢家,绝对不是那些擅长打价格战的老手,而是那些能用利他主义打动人心的企业。科技和消费者的觉醒,将让利他主义成为企业竞争的终极法宝。它不再只是商业舞台上的装饰品,而是推动市场向更好方向前行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