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8月4日

查看其他日期

经济学理论另一种可能的方向?——读《理论的终结:金融危机、经济学的失败和人际互动的胜利》

2018-08-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许 鑫
  《理论的终结》
  金融危机、经济学的失败
  与人际互动的胜利
  (美)理查德·布克斯塔伯 著
  何文忠 颜天罡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5月出版

经济学理论另一种可能的方向?

——读《理论的终结:金融危机、经济学的失败和人际互动的胜利》

⊙许 鑫

如果说1929年的大萧条是经济学的“圣杯”,那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就是经济学的“滑铁卢”。80年间,宏观经济学从无到有,从凯恩斯主义的独占鳌头,到新古典主义、货币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的异彩纷呈,但对2008年金融危机完全没有预测能力。大众普遍认为,经济学既不能预测经济危机,也不能避免经济危机。经济学专业人士甚至比大众还要悲观,他们不仅感性地认为,而且还打算从逻辑上证明,人类社会和世界激烈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标准经济学模型及其背后的理论对解决当前的金融危机毫无用处,我们无法依靠过去来预测未来的危机。如果没有误读理查德·布克斯塔伯(Richard Bookstaber)的新著《理论的终结:金融危机、经济学的失败与人际互动的胜利》,他应该是这些专业人士中的知名度很高的一位。

如果一个门外汉如此质疑经济学,我们大可以一句“你不懂”打发了事。但没人敢说布克斯塔伯不懂经济学。他是经济学科班出身,在杨百翰大学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随后的职业生涯更令所有同行眼红:先是在摩根士丹利、所罗门兄弟、花旗集团等顶尖投资银行做风险管理和投资组合管理;继而“商而优则仕”,进入美国证监会、美国财政部等金融监管和经济管理部门担任公职;在此期间发表了《我们设计的魔鬼》等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几乎所有经济学能涉及的机构,布克斯塔伯都经历过了。就是这样一个站在经济学金字塔尖上的人物,对经济学理论产生了质疑,并试图证明这种质疑,这是令所有经济学人都不能无动于衷的。

在笔者看来,《理论的终结》的前三分之一与其说是经济学书籍,不如说是哲学论著。经济类著述,无论是经典类如《国富论》,还是流行畅销类如《金融炼金术》,都有这个特点,人们很难分清,作者是在介绍经济学的知识、逻辑和方法,还是在宣传某种观察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观点。《理论的终结》用了大量篇幅描述几个复杂的哲学概念:计算不可划约性、层展现象、遍历性。这几个概念玄之又玄,虽然作者用很多个例子来解释,例如康威生命游戏,但这些例子除了加大了理解的难度,好像并没有什么作用。不过幸好,作者用这几个复杂的概念试图得出的结论是非常简单的:人的活动非常复杂,经济活动不可预知。

基于“复杂的”、“不可预知”或“不可描述”的哲学观点出发,布克斯塔伯批判了传统经济学。既然人的活动是复杂的,那么传统经济学中对人的假设,把所有人看作一个主体来研究,显然不合适。例如,群体行为不是个体行为的加总,甚至群体行为会显示出个体不存在的行为。这一点似乎和《乌合之众》及其他社会学著作中体现出的观点一致,即个体理性集合成群体非理性。因为经济活动“不可预知”,所以经济学试图准确估计未来,显然是不现实的。正如目前最先进的计算机也不可能预测未来生物圈的生物演化进程一样。用数学模型来描述一个“复杂的”、“不可预知的”事物,那就更荒谬。目前有哪个物理模型能准确描述“湍流”这一所谓“混沌”的物理状态呢?

基于对传统经济学的批判,布克斯塔伯提出了他的“代理人基模型”(ABM)。通过对“代理人基模型”四个启发性质概念的纵横对比分析,布克斯塔伯认定,要理解危机,必须努力解决人类状况的一些重要方面的限界:必须驳斥数学的使用,因为基本问题在计算上具有不可化约性;驳斥我们都可以用本应已根据一般平衡理论的失败加以否定的代理人来代表的观念;驳斥优化的概念和效用的最大化,因为存在根本不确定性和使用启发式的需要。显然,布克斯塔伯的代理人与传统的“委托-代理”模型下的“代理人”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笔者试图用简单的语言阐述“代理人基模型”理论,但发现超出了笔者的能力。只能说,这个模型大体把每个微观经济主体当成一个独立的、可观察环境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个体,这些个体的行为仅取决于自身周围的环境,但却对整体环境有影响。布克斯塔伯用“代理人基模型”解释了一下金融危机中常见的崩盘。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就是,每个微观经济主体都是代理人,基于对自己周边环境的观察,最优的行为是卖出,每个代理人行为的集合,导致市场只有卖盘,没有买盘,因此流动性枯竭。布克斯塔伯同样用“代理人基模型”分析、解释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

那么,“代理人基模型”会是经济学的另一条理论发展方向吗?从经济学的大框架来看,布克斯塔伯对人性和人类活动复杂性的讨论,虽然引入了许多复杂的哲学概念,但并未超出行为金融学的范畴。仔细比较就会发现,行为金融学中与布克斯塔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质疑,以及“代理人基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代理人基模型”假设微观经济主体只能观察小范围周边的环境,这就是行为金融学中的有限信息和有限理性。“代理人基模型”对崩盘和流动性枯竭的解释,与行为金融学的“羊群效应”殊途同归。

自不待言,布克斯塔伯的理论,也面临行为金融学的问题。在理性人、完全信息等一系列不完美的假设下,传统经济学至少在正常情况下对市场行为作出预测,而行为金融学在抛弃这些假设后,连在正常情况下的预测能力都没有了。而布克斯塔伯更进一步,完全否认了经济学的预测能力。科学和玄学的区别在于,能否证实或证伪,假如不能对问题作出预测,如何证实或者证伪呢?又或者,不能指导实践的理论,还有什么意义?

我们可以质疑布克斯塔伯先生的理论,但对他的创新性探索却要表示深深的敬意。任何理论假设,都是在质疑和批判中发展起来的。正如1929年的大萧条催生了宏观经济学,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也迫切地要求我们有新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而新的经济学、金融理论注定只会在如布克斯塔伯这样的学者一次次的探索中渐渐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