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2019年

8月29日

查看其他日期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进一步提质增效

2019-08-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王 勇

7月的社融新增规模和新增信贷等金融数据低于预期,有专家认为这形成了信用收缩局面。笔者倒认为,这只是短暂的信用结构调整,会促使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质增效。

央行数据显示,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103亿元。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1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7%。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少增3975亿元;企业部门贷款增加2974亿元,同比少增35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19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678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284亿元。有专家分析,7月末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余额增速分别都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这种信用收缩主要受表外三项业务(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尤其是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与外围环境的不确定性下投资意愿减弱、短期贷款大幅收缩的拖累。同时,企业贷款增长放缓,也与近期在深入推进的信贷结构调整有关。贷款结构调整优化短期会影响银行业机构在各行业的资源投放占比,进而对总体信贷增长带来波动。还有,差异化房贷政策的作用,随着房地产信托业务与表内贷款的收紧,房地产端的信用派生力量减弱,也造成一定程度的信用收缩。但总体而论,上半年银行信贷结构总体合理,企业获得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其中最大亮点是支持小微企业的各项政策初见成效,普惠小微贷款增长持续加快。

看最新数据,截至二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0.71万亿元,同比增长22.5%,增速比上季末高3.4个百分点。所以,即便7月出现了一定程度信用收缩,也不影响上半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况且,从长期看,贷款结构调整不仅能改变“间接金融优势”的不均衡金融结构,还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7月信贷增长回落,实际上与直接金融相对活跃有关。一些自身资质比较好的企业特别是央企,融资能力强、渠道广,加之最近债市价格比较好,所以更愿选择债市融资。

可以说,当下的金融态势,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大力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改革提质增效提出了更高要求,核心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金融供给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金融供给,扩大中高端金融供给,有效解决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增强金融供给结构对金融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由金融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此,管理层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取的总体策略是,在宏观政策层面,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政策框架的相互协调配合;在中观体系层面,构建“两个体系”,即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在微观操作层面,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把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金融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总体而论,上半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收到了成效。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市场利率保持平稳;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较快,信贷结构继续改善,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较为稳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及时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

下半年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面临几大艰巨任务。

其一,全力稳预期。当前内外部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稳预期可谓是其他“五稳”的重要落脚点,要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破解前进道路上的新问题、新矛盾,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

其二,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适时适度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松紧适度,及时进行预调微调。把信贷支持着力点放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去化过剩产能等重点领域,加大对养老、教育、健康等新消费领域及创业创新、科技、文化、海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银行理财、委托贷款等资金流入房地产的管理;落实“无还本续贷”,有效满足民营小微企业“短、频、急”的融资需求;加强对有订单、有信用企业的信贷支持,确保不发生不合理抽贷、断贷。

其三,加快完善金融体系内在功能,形成实体经济供给体系、需求体系与金融体系之间的“三角”良性循环。为此,金融行业需大力增加和创新金融供给,充分调动信贷、债券、股权、保险等各类金融资源,促使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国民经济增长相匹配。为进一步拓宽科创企业融资渠道,还需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并加大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的力度,有效降低企业杠杆率。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银行业研究与诊断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