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撰稿人, 现居深圳
市场看起来并没有发生什么足以根本改变整体发展方向和趋势的诱因,可是,十七大刚刚响亮地提出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很多投资人在沪深股市的“财产性收入”却在短期内遭遇了大幅度缩水。
十七大为股民的“财产性收入”正了名,意味着中国股市将不仅是一个为企业融资服务的渠道,而且也将作为一个重要的投资场所,能为更多人提供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机会。也就是说,炒股非但不是“不务正业”,而且作为投资回报,股票增值和股权红利一样都是正当的“财产性收入”,不该视同可以时不时地任人横眉冷对和趁火打劫的“不义之财”。现在的问题是,该如何让“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理念成为广大的投资者寄托信心的一种担当?
诚然,今天的中国股市正在或者说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并正在显示出举世瞩目的财富效应,但由于它在实际上依然还是政策市,只不过是由过去的稀缺资源原产地变成了资源垄断的推进器而已,当上市资源及赚钱效应不仅越来越向垄断企业集中,而且也越来越向支持这种垄断行为的利益团体集中的时候,财富效应的“非患寡,而患不均”的特征越来越显著。
就当前而言,大多数的投资者还是同以前曾经有过的大大小小的牛市一样“赚了指数不赚钱”。统计显示,现在两市总市值在剔除了6月份以来上市新股的市值后反而比“5·30”之前还要低,至多只有不到二成的少数人沾了牛市的光,八成以上的大多数投资者非但没有分享到牛市的财富效应,反而成为财富效应向少数人集中过程的埋单者。这同十七大提出的“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主体方向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二八现象”的愈演愈烈,并不是所谓“零和游戏”规律的体现,而是中国股市资源配置功能失衡和财产分配政策不公的必然结果,只不过指数的不断创新高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反映在新股发行机制、基金运作机制以及市场交易机制和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上的一系列体制性的“三不公”倾向而已。中国股市在其今后的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造成这些制度性弊端,“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也就将无从谈起。
在目前“市场快速发展和现在所处的环境还不匹配”的情况下,股指在短期内大幅上涨,资产价格急速膨胀,必然造成风险的积聚。这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然而,这决不是想方设法人为调控行情和听任利益团体打压股市的藉口。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政策性的调控还是所谓市场行为的调整,对于大多数股民的“财产性收入”来说,并不像那些既得利益者那样仅仅意味着增量资产的缩水,而有很大可能将是他们本来就不很多的存量资产的缩水,甚至是严重缩水。因此,当我们在讲股民的“财产性收入”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泛泛而论地说股市的财富效应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在说,财富效应可以因为有太多的水分而挥之即去,而一旦成为“财产性收入”的一部分,则这部分收入就有了它所应该担当得起的意义,是不能也不应该那么轻易地说缩水就缩水的。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提法可贵就可贵在“创造条件”的破题,意味着“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一个“创造条件”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一种担当。不能不看到,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股市是用十倍的增速才赶上了GDP翻一番的进度,而其中大部分的进展是靠近来一年多的不断提速来完成的。广大的中国股民在忍受股市走势长期背离国民经济增长趋势的过程中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好不容易才在今天的大牛市获得了一点补偿,初步体会到财富效应的魅力,由此而产生的使自己本来也不算很多的“财产性收入”多收个“三五斗”的强烈期待也不是什么太过分的事,不仅理应受到尊重,而且也应当得到各方面的呵护。
正因为人们建立在股市财富效应基础上的“财产性收入”是一种浮动性很大的收入,一切决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人就不仅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更多的投资者创造让“财产性收入”成为“金不换”的条件,而且也随时都需要十分小心别让调控的利器引发股市大起大落。这是一种担当,绝不是仅仅说一声“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就可以算完成了任务的。
在某种意义上,对于中国股市来说,重要的并不在于正名,而在于担当,这才是“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要点所在。
中国股市何年何月才能真正体现出“金不换”的财富效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