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会管理与基本公共服务
⊙亚夫
今年全国两会恰逢“奥运年”、“换届年”, 又是十七大后第一次两会,可以说“热点”、“看点”比以往要多许多。无怪乎境内外媒体现在都拉开架势,给予高度关注。
然而,在物价、房价、教育、医保等民生问题,环境、资源、经济、金融等热点问题后面,也许还有一个更值得关注的是政府角色问题,是政府角色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对上述民生问题与热点问题的化解,是非常关键的。
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形成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扎扎实实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全面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各级政府面临的新使命。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濒临崩溃,一心一意抓建设成为头等大事。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各级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这是历史使然。如今,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2500美元,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老百姓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在此情况下,政府不失时机地转变自己的角色,也是历史的要求。
不过,要将以往熟悉的建设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可没有那么简单。这里既有观念问题,也有利益问题,还有方法问题。前些日子,笔者在海南参加了“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国际会议,就亲身感受到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
首先说观念问题和利益问题。长期以来,人们熟悉了经济建设,对基本公共服务并没有足够认识。抓建设是来钱的事,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花钱的事。从局部利益和部门利益出发,很少有部门能主动提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
殊不知,完善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本业。即便在改革开放这30年里,也是如此。
改革之初,各级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老百姓的生存条件与生活状态。而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也是政府的日常工作。现在,当市场经济已初成体系,政府适时转变角色已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只有完善社会管理与基本公共服务,才能让老百姓免除投资与消费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而在政府角色转型上,除了观念问题,还有方法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怎么个建法?尤其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是采行北欧的“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模式,还是采行美国市场化公共服务的提供模式,或者汲取先行国家的经验教训,走一条自己的路?这都是下一步需要探索的难题。
不过,从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看,只要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管理目标与市场化的配置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逐步扩大公共服务,形成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从而实现政府角色的转变是完全可能的。
也就是说,政府从经济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既是角色的回归,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在此过程中,各政府部门不仅要转变观念,更要转变职能,为全体老百姓谋福祉。
以资本市场为例,政府监管部门的功能也应有新的变化,从促进企业融资向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把监管的重心放到合适位置,才能有利于促进社会资金的运作效率,为投资者获得财产性收益,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